主页 > 热点专题 > 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走势座谈会 > 2015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

张思平: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思路需要与时俱进

时间:2021-07-24 01:01

      今天来参加宏观经济形势和改革走势座谈会,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讲两点感受,供大家参考。
       第一,宏观经济分析的传统方法和思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完善。上午几位同志用发电量、货运量、投资额等指标分析和预测经济形势,对国内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势都持悲观态度。我觉得这些工具和指标对分析传统产业结构,分析全国传统的支柱产业的发展,应该比较切合实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近几年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在一些地区层出不穷,用传统的分析方法未必能够真实反映中国的经济状况。
      以深圳为例,这些年深圳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用电量增长一直不高,甚至在负增长;运输量和港口吞吐量也没有明显增长;万元GDP的能耗、水耗都在下降;投资规模比内地相同规模的城市小得多,只有天津、武汉、重庆的几分之一。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却出现了可持续增长,而且税收、利润反映经济质量的指标也不错。究其原因,这与深圳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密不可分。近些年来,深圳的互联网产业、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通过商业模式、技术等的创新,带来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和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这样的经济增长,未必需要消耗多少电量、多少水量、多少货运量,也未必需要多大规模的投资。当然,我讲的是深圳,全国不一定都是这样。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时,起码要分地区、分行业、分层次,这样才可能有比较准确的预测结果。
       第二,对改革走势我有一点担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出台之后,全国欢欣鼓舞,理论界也十分振奋。2014年,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总书记任组长,协调各个方面改革。在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央顶层设计,出台了上百项改革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这都应当充分肯定。我相信,未来几年国家出台的各项改革会在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推动下不断前行,一步一步落实。
       但是从地方或者基层的角度来看,我对改革的未来有点担心。中改办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内容分解成300多项改革项目,又把300多项改革项目分解成900多项任务,具体到每个部门、每个季度、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完成时间。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去年几次会议已经审定通过了100多项改革方案。这些改革方案一旦通过,全国都要遵照推行。这种方法我觉得可能会带来几个问题:第一,可能影响地方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刚出台时,各个地方的积极性都很高,但现在很少能听到地方的声音了。为什么?因为中央要求地方的改革不能越位、不能突破,要按照中央的部署一项一项来做。中央设了7个专项小组,省里、市里直到区县也都设7个专项小组;中央出台什么方案,地方也出台什么方案,上行下效。去年中改办穆虹主任到深圳时,我跟他讲了这个问题,提出了如何调动地方,尤其是像深圳这些地方的改革积极性,后来在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的公告也提到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但是实际上地方的积极性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第二,改革方案标准全国统一,可能会脱离部分地区的实际。中央出台的改革方案非常细,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但是如果全国上下都遵照一个方案来改革,比如车改都是一个标准,户籍改革都是一个原则,只有一个标准、一个方案,中国这么大,各地情况差别很大,全国各地一个方案、一个标准,对一部分地方来说肯定会有脱离实际的。第三,改革力度不够,缺少有影响力的改革方案。据我所知,中央近期出台的一些改革方案基本上先由中央各部门提出,由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协调,最后由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这些方案的创新性、可行性、改革的力度等,决策者们可能未必都清楚。我看了几个改革方案,比如电力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等,改革的力度远没有预想的大。为什么?中央一些部门不敢“向自己开刀”,不愿让渡既得利益;有些部门虽然主观上支持改革,但陈旧的观念理念和部门利益都降低了方案的创新性和突破性。目前的改革缺少一些能够统领全局的、有影响力的方案,党和国家要让老百姓能够切实感觉到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最后,我提一个建议——抓住重点改革,激发改革热情。1998年朱镕基同志担任总理时提出了“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这“五项改革”就把全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体制框架搭建起来了。我们现在在几百项改革中,也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使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通过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激发全社会的改革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