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改革动态 > 本会新闻

李晓超:对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

时间:2025-07-16 14:28 作者:李晓超

  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显示,面对国内外多重困难多种压力,宏观调控政策不断优化完善加力加码,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为下半年经济发展乃至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下半年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可能会更为困难,世界经济走势和经济政策取向都存在着负向的较大不确定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微观主体活力不足。下阶段要在认真落实好年初以来出台的政策措施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优化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增加居民收入、降低居民储蓄率,需要减少工作时间、增加消费时间,确保国内需求有明显的回升,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加大优化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地对冲了下行的压力

  上半年,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GDP增速保持基本平稳,价格保持稳定低位,调查失业率略有下降,国际收支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

  (一)GDP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比上年同期回升。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比一季度增长5.4%回落了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5.0%回升了0.3个百分点。与一季度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速回升,第二产业增速回落,上半年第一产业增长3.7%,比一季度增长3.5%回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5.5%,比一季度增长5.3%回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5.3%,比一季度增长5.9%回落了0.6个百分点。

  二季度5.2%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上是比较快的增速。根据Consensus Forecasts 最新预测数据,今年二季度美国GDP同比将增长1.8%,欧元区将增长1.1%,日本将增长0.8%,印度将增长6.5%,我国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增长比较快的国家。

  (二)CPI同比小幅下降,与一季度降幅持平,上年同期为略有上涨。上半年CPI同比下降0.1%,与一季度下降0.1%持平,上年同期为上涨0.1%。其中,1月份CPI同比上涨0.5%,2月份下降0.7%,3月份到5月份均下降0.1%,6月份上涨0.1%,价格继续保持着低位的运行态势。CPI涨幅持续保持低位甚至出现下降,说明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仍还比较突出。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保持了上涨态势,但涨幅较为有限。上半年核心CPI上涨0.4%,其中1月份上涨0.6%,2月份下降0.1%,3月份以来涨幅呈现回升的态势,3月份和4月份均上涨0.5%,5月份上涨0.6%,6月份上涨0.7%。从核心价格变动走势看,今年以来经济运行表现出活力有所增强的态势。

  (三)调查失业率比一季度下降,比上年同期上升。上半年平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一季度平均调查失业率的5.3%下降 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的5.1%上升了0.1个百分点。其中,1月份为5.2%,2月份为5.4%,3月份为5.2%,4月份为5.1%,5月份为5.0%,6月份为5.0%,呈现出动态变化走低的态势。

  5月份,全国城镇不包括在校生的16-24岁的劳动力失业率为14.9%,比3月份的16.5%下降了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的14.2%上升了0.7个百分点;全国城镇不包括在校生的25-29岁的劳动力失业率为7.0%,比3月份的7.2%下降了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的6.6%上升了0.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今年的就业压力动态上有所缓解,但比去年的压力还是要大一些。

  (四)国际收支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今年1月份国际收支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月增加2252亿元;2月份顺差增加2735亿元,3月顺差增加3093亿元,4月顺差增加2199亿元,5月顺差增加2249亿元,国际收支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有着明显的增加。在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冲击下,国际收支货物和服务贸易仍实现较大的顺差,足以说明我国经济有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收支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增加较多,是货物贸易顺差增加较多、服务贸易逆差减少明显综合作用的结果。货物贸易顺差增加较多,1月份国际收支货物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月增加2212亿元,2月份增加2661亿元,3月份增加2679亿元,4月份增加1649亿元,5月份增加2188亿元;服务贸易逆差减少明显,1月份国际收支服务贸易逆差比上年同月减少40亿元,2月份减少76亿元,3月份减少415亿元,4月份减少550亿元,5月份减少129亿元。

  二、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为,促成了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回升或保持基本稳定

  上半年工业、零售、出口、财政支出和货币供应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下,增速在动态上出现了回升趋势或保持基本稳定,宏观调控政策是积极有效的,对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工业生产增速比一季度略有回落,比上年同期回升。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比一季度增长6.5%回落了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6.0%回升0.4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同比增长6.0%,比一季度增长6.2%回落了0.2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0%,比一季度增长7.1%回落了0.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与一季度持平。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一季度回升,比上年同期也保持回升。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比一季度增长4.6%回升了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3.7%回升了1.3个百分点。其中, 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3%,比一季度增长4.7%回落了0.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额增长5.1%,比一季度增长4.6%回升了0.5个百分点。需要关注的是,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了比较大的回落,对扩大消费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货物出口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升,比上年同期也有所回升。上半年货物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2%,比一季度增长6.9%回升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6.9%也回升0.3个百分点。其中,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7.9%,比一季度增长4.9%回升3.0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下降9.9%,一季度为增长5.6%;对东盟出口增长14.3%,比一季度增长9.2%回升5.1个百分点;对拉丁美洲出口增长8.4%,比一季度增长10.7%回落2.3个百分点。

  (四)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与一季度持平、比上年同期回升,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增速比一季度回升、由上年同期下降转为增长。1-5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2%,与一季度增长4.2%持平,比上年同期增长3.4%回升了0.8个百分点,但增速仍有一些偏慢;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6.0%,比一季度增长11.1%回升4.9个百分点,上年同期为下降19.3%,呈现出明显回升的态势。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要求看,特别是在面对微观经营主体需求不足的形势下,政府支出还需要更快一些,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支出的力度。

  (五)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比一季度末和上年同期均保持回升,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比一季度末和上年同期也均保持回升。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8.3%,比一季度末增长7.0%回升了1.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6.2%回升了2.1个百分点,总体保持了今年以来持续回升的势头;6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4.6%,比一季度末增长1.6%回升了3.0个百分点,而上年同期为下降1.7%。说明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较好地坚持了适度宽松的方向,为经济运行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流动性,但从微观经营主体活力不足和价格低位运行看,货币政策还有进一步宽松的必要。

  三、部分经济指标增速缓慢甚至出现下降,对整体经济的回升产生了较大拖累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投资、第三产业投资、餐饮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放慢或增长仍比较缓慢,对经济运行形成了较大的下行压力,也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一季度回落,比上年同期也回落。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8%,比一季度增长4.2%回落了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3.9%回落了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5%,比一季度增长16.0%回落了9.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2%,比一季度回落了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1%,一季度为增长0.1%。

  (二)民间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均由增长转为下降,餐饮收入增速回落较多。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6%,一季度为增长0.4%,这是自2023年9月以来月度累计的最大降幅;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1%,一季度为增长0.1%,这是今年以来月度累计的最大降幅;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3%,比一季度增长4.7%回落了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7.9%回落3.6个百分点。这些指标增速的变化需引起宏观调控政策的高度关注。

  四、下半年经济将可能面临国内外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宏观调控政策需要优化也需要加大

  上半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为实现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期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下半年国民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多年所少有,国际环境负向不确定性加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还比较突出、微观主体活力仍还不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仍需要作更大的艰苦努力,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还需要优化完善加力加码。

  (一)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平稳运行,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5.0%预期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上半年GDP增长5.3%,确保了居民就业的基本稳定,确保了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对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决定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对实现全年GDP增长5.0%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初步测算,在上半年GDP增长5.3%的情况下,下半年GDP增长4.8%(严格意义上应为4.75%)以上,就可实现GDP增长5.0%的预期目标。

  下半年GDP保持4.8%以上的增速,有政策实施、有趋势惯性以及上年稳定基数等因素的支撑。上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支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息、扩大内需通过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在下半年将会继续发挥作用,加之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继续实施,“两重”、“两新”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对下半年经济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持。上半年GDP的较快增长,对下半年GDP增长发挥着惯性的作用,加之下半年GDP增长基数与上半年基数均是5.0%,稳定的基数有利于下半年GDP增长4.8%以上。

  (二)世界经济运行明显走弱及负向不确定性加大,对下半年经济增长形成不小冲击。近期世界主要国际组织对今年全年世界经济和贸易总量增长都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增速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回落,也比年初预测有明显下调。国际货币基金(IMF)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2.8%,比上年和年初预测均下调0.5个百分点;世界贸易量增长1.7%,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比年初预测下调1.5个百分点。联合国(UN)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2.4%,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比年初预测下调0.4个百分点;世界贸易量增长1.6%,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比年初预测下调1.6个百分点。经合组织(OECD)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2.9%,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比年初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世界贸易量增长2.8%,比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

  美国于今年4月初提出的全面对等关税政策以及陆续出台的具体措施,对世界各国经济运行及经济政策都产生了较大冲击及负向的不确定性,打破了世界经济的规则,挑起了各国经济政策的变动,新的关税上调和报复行动不断;撕裂了世界经济紧密联系,贸易和投资进一步碎片化,跨境供应链受阻明显;引发了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下降、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地缘政治冲突今年又有所加剧,俄乌冲突仍在持续,以伊冲突又相继爆发,对本来就已放慢的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又雪上加霜。

  (三)微观经营主体活力仍明显不足,是下半年经济增长面临的较大挑战。价格仍继续保持低位运行,6月份CPI虽然出现上涨,但基本上仍保持持平的状态;PPI自2022年10月份以来持续下降,6月份降幅又有所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数月低位运行,1-5月份同比又下降1.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低,1-6月份同比又下降0.6%。

  价格、企业利润、民间投资等指标的低速增长或下降,从不同视角反映出微观经营主体活力还不足,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动力仍不够,缺乏投资的意愿,居民消费仍较为谨慎,消费动力不高。微观经营主体活力不足是当前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关键,也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根本原因,更是下半年经济运行面临的较大困难和挑战。

  以上分析表明,下半年经济保持平稳运行乃至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有良好的基础,但也面临世界经济走弱和负向不确定性加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比较大的严峻形势,要顺利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下阶段还需要围绕着扩大内需这一中心任务,进一步优化加大宏观调控政策。

  一是面对微观经营主体活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优化宏观调控政策。微观经营主体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其活力足不足决定着经济增长的快慢。当前,微观经营主体活力不足,对下半年经济运行形成了较大的下行压力,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冲经济的下行压力,以促进下半年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努力争取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还应有所加大,还可考虑“以旧换新”政策向服务消费领域的扩围。努力争取实施更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适度宽松与否要重点观察价格水平是否保持适度涨幅,利率适度宽松与否要重点观察资金需求是否保持适度增长,下半年仍存在下调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必要和空间。

  二是扩大居民消费,既要增加居民收入,也要降低居民储蓄率。扩大居民消费除了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外,还需要下大力气降低居民储蓄率,把获得的收入更多地用于消费。2023年我国居民总储蓄率达34.9%,2021年美国为17.8%,2022年日本为10.8%,印度为23.3%,2023年英国为10.0%,我国居民总储蓄率确实偏高不少,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这其中有文化、习惯以及制度的原因,但与居民对资金需求和消费需求选择偏好也有重大关系,同时也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密切关联,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居民的储蓄偏好。居民总储蓄率降不下来,就是居民收入保持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可能也十分有限。

  三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特别是服务消费需求,需要减少工作时间,增加消费时间。扩大居民消费特别是具有面对面特征的服务消费,是需要时间的支撑,但居民消费所需的时间因工作时间的延长在不断减少。2015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5.5小时,随后年年持续增加,到2023年达到48.3小时,工作时间的增加相应就意味着消费时间的减少,扩大居民消费需要减少工作时间、增加消费时间。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由生产主导向需求主导转换的调整,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需要向居民提供更多的消费时间。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就业人员工作时间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偏长的国家,2024年美国每个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37.6小时,英国为35.1小时,日本为36.6小时,韩国为37.9小时,印度为45.7小时,我国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明显高了不少。当前减少工作时间重点主要是抓好已有政策的落实,减少工作加班时间,落实法定休假制度。

  (作者系我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