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改革动态 > 本会新闻

我会在京召开2025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走势座谈会

时间:2025-04-21 14:53

  4月18日,我会在北京召开“2025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座谈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根据一季度相关经济数据所反映的宏观经济运行特点、走势以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会会长彭森在座谈会上致辞并作总结讲话,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党组成员郭兰峰(副部长级)出席座谈会并发言。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宋晓梧,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艾、副会长李晓超、马役军、李青、张思平等出席座谈会,在不同环节主持座谈会或发言。

  与会专家认为,一季度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开局良好,回升向好的态势正在延续,国内生产总值5.4%的增长超出预期。这表明,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但也要看到,随着美国对全球“对等关税”政策实施,特别是对华轮番加征畸高关税,对我国今年一季度后的出口贸易将产生较大影响;国内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提振消费面临一些体制机制的障碍,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普遍不强,需求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要多措并举拓宽提振居民消费的空间,有力有序推动宏观政策实施,全力扩大内需,推动宏观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与会专家认为,处理好中美经贸关系,有效应对美国“对等关税”等反常做法,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对此一定要有战略定力,并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面对美方频频出击、咄咄逼人的招数,我们不挑事儿,但也绝不怕事儿,必须有理有利有节地予以回击和反制;二是要尽可能避免脱钩断链,在博弈中寻求合作,因为中美是两个相互依存、紧密关联的超大经济体,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三是办好自己的事儿,做好促消费扩内需这篇大文章,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强大国内循环,聚焦采取超常规的宏观政策,对冲外需不足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四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度,不断丰富增量政策储备,适时出台有力有效有感的一揽子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的改革进入了新的窗口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新一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有效应对中美关税和贸易摩擦,深化改革开放仍然是根本出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特别是重视和抓好标志性改革举措的落实。一是聚焦增强各类所有制经营主体的活力、不断提高竞争力、创造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标志性改革举措真正见到实效,创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二是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促进要素充分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三是推动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互促互进,不断促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做好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的相关工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改革走势,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科技革命,正在快速迭代并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大战略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和正在成为深刻影响宏观经济形势和改革走势的重大因素。无论从应对美国发起的“对等关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是从解决国内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效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发展好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必须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引擎和推动作用。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会成为我们打赢“对等关税”战,实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有力武器。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副院长宋葛龙、原副院长毕吉耀,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徐善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小鲁,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研究员冯明,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开涛,我会国民经济运算与创新发展专委会主任周天勇等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并围绕会议主题发言。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高等院校、国家级智库及我会有关单位的相关人员约五十人出席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