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热点专题 > 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走势座谈会 > 2013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

鲁利玲:坚持问题导向型的改革路径

时间:2021-07-24 01:03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有把握地讲,凡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领域,都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追寻改革的初始动因,往往是传统体制下最受压制的利益群体,为了获得生存的空间,率先突破旧体制的束缚,探索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对于基层的实践探索,中央决策层大多经历了从否定到默许、直至肯定的态度转变。于是,全国各地纷纷仿效,变革蔚然成风,一种新的制度形式逐渐确立。比如农村的包产到户。1978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特大旱灾,为了抵御灾荒,少数地区搞起了“借地度荒”。这一借,从包产到组演变为包产到户。对此,当年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农村文件是否定的,明确提出“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然而,安徽、贵州、四川、内蒙等省领导人一方面对农村基层的实践采取了默许、保护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在中央决策层的讨论中据理力争,最终以粮食大丰收的事实说话,迫使中央决策层逐步转变态度,遂使包产到户波及全国。又如就业市场化。1978年前后,上千万知青返城,加上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传统体制已无法消化。对于上山下乡政策,中央决策层经历了“坚持”、“调整”、“缩小”直至“停止”的讨论过程,最终在80年代初提出“谁的孩子谁抱走”、“广开就业门路”的政策。由此,为民营经济的复苏奠定了重要基础。再如经济特区的建立。一方面源于70年代末的大规模对外引进,形成了巨大的外汇缺口;另一方面,广东出现了大规模的逃港风潮;遂在1979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提出,“希望中央给点权”,福建随即效仿。迫于现实的压力,中央决策层同意给予广东、福建特殊政策,并定名为“经济特区”。然而,意识形态的争论并没有停止,不少人担心特区“香港化”、“租界化”,致使经济特区处于风口浪尖上。直至1984年初,邓小平考察经济特区,充分肯定特区的成功经验,才形成了此后的对外开放格局。以上典型事例证明,以问题为导向,尊重下面的实践创新,克服意识形态的障碍,因势利导,由点到面,最终都能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径。我甚至认为,凡是精心设计的改革方案,几乎很少有成功的案例。最典型的就是国企改革。我们始终把国企改革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通过放权让利、承包制、转换经营机制,到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每一步都有完备的改革方案设计,最终却形成了今天国有垄断的局面。又如价格改革。1988年,中央决策层精心设计了价格改革方案,结果却引发了抢购和挤兑风潮,导致价格闯关失败。而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成功并轨,却发生在1990-1991年的治理整顿时期。经济萧条,产品大量积压,各类企业不得不遵循市场供求规律,遂使计划价和市场价趋同。很多人觉得,改革走到今天,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单项突进”,而要有顶层设计,要成立专司改革的综合部门。对此,我赞同成立一个综合协调的改革部门,但我并不看好搞顶层设计。在改革的攻坚阶段,确实需要有一个凌驾于各种利益集团之上的机构,通过借鉴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先进经验,藉此把握改革的方向和步骤;尊重基层的探索创新和试点经验,对改革进行综合协调和原则性指导;辖制各种利益集团的权力扩张,防止改革走回头路。

      然而,所谓顶层设计,必定出自“顶层”之手,且是自上而下,其本身就隐含着计划经济的痕迹。以往的经验证明,经济体制改革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打破既定的权力和利益结构,这势必要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即使能搞出一个顶层设计方案,若想付诸实施,肯定要经过各个部门的会签。在此过程中,每个部门都会本能地捍卫自身利益。经过讨价还价,最终只能是各个既得利益集团相互妥协,形成各方利益损失最小的方案。可想而知,这样的方案将注定是扭曲的、似是而非的,对改革发挥不了实质性的推进作用。 那么,改革将从那里突破?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向前走,脚碰着石头了,有障碍了,就要搬走这块石头,这就是改革的突破点。那么,改革的现实障碍是什么?我觉得,从总体上说,就是传统的意识形态障碍。有目共睹的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单一所有制结构变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然而,我国的上层建筑、尤其是传统意识形态几乎没有触动,这是改革走到今天发生严重扭曲的根本原因。比如说,要打破国有垄断的局面,总会有人说,这是共和国的“长子”,是社会主义的“脊梁”,不能自毁江山。再比如,要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就会说这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根基,不能动摇。包括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改革,都会有各种合理、合法的借口,导致改革无法深入。因此,我们面对的局面是,在传统意识形态的保护下,各种既得利益集团可以合理、合法地瓜分改革红利;而真正要推进改革的人,在意识形态上往往是站不住脚的,甚至是违法的。如果继续固守传统的意识形态,就存在一个悖论:究竟是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论错了,还是我们违反了马克思学说的基本原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关乎到改革的合法性。传统意识形态的障碍不突破,改革无法深入。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打破,但要允许探索。首要的就是放开言路,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切实做好舆论监督,这是符合宪法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