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热点专题 > 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走势座谈会 > 2014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

高尚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时间:2021-07-24 01:02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最深的是两条: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入改革的领导小组。
一、政府行政性配置资源造成很大浪费
      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政府配置资源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计划经济就是政府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例如50年代,沈阳有两个相邻的工厂,一个叫沈阳变压器厂,一个叫沈阳冶炼厂,变压器厂需要大量的铜,冶炼厂生产铜,但是企业没有自主权,也没有市场,企业的产、供、销都掌握在政府手里,都是政府来配置资源。所以沈阳冶炼厂生产的铜由冶金部调到全国各地。沈阳变压器厂需要的铜由一机部从全国各地调到沈阳,一墙之隔的两个企业,由于不能直接交换,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极大浪费。1956年夏天,上海高温天气,企业要购买鼓风机降温,要经过7个上级部门审批,待最后一个部门审批完毕,夏天也过去了。这两个实例,使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的文章(见《人民日报》1956年12月6日第2版)。
      国外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也是这样,1992年我去过捷克斯洛伐克考察访问,两个副总理见了我,要我去两个大学做了演讲。大家知道捷克的皮鞋很有名,叫“拔佳”皮鞋,但是搞了计划经济以后就没有名牌了,因为当时计划部门按照捷克斯洛伐克1600万人,平均每人2双皮鞋,做了3200万双的皮鞋生产计划,但生产的结果是,人家需要的买不到,生产出来的人家不要,造成了资源的很大浪费。
      这些实例充分说明,通过政府配置资源是不成功的。而我国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坚持了市场取向,从政府配置资源转向了市场配置资源。
二、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十六届三中全会,在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开始仍沿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我于2003年4月在起草小组大会上着重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的表述不科学,这样的表述有五点不好解释。
      第一,国家宏观调控,变成了资源配置的前提,本来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内容。
      第二,本来市场经济由市场主导,市场来配置资源。这样表述变成政府来主导。
      第三,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市场而不是政府。
      第四,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引导,而主要不是行政手段。
      第五,谁来代表国家调控。国务院理所当然代表国家,到了下面各级政府都想掌握调控权,大家都调控不就乱了吗?
      主持起草工作的温家宝同志觉得我的意见有道理,经过中央同意,最后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改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再用“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大的表述是,“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了“更广范围”四个字。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之一。从“基础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变,意义十分重大,是思想上的重大突破,是经济体制上重大理论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的“质”的提升。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说明中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这一论述非常重要,非常到位,说到了问题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非常注重吸收借鉴国外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为了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认真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为此,《人民日报》约我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正确对待西方的管理经验》(1984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十四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验”,并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当有人批评股份制姓“资”不姓“社”时,十五大就指出,股份制既不姓“资”也不姓“社”,是资产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四、重视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正确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定位。党的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多年来反反覆覆,争论不休。一种理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另一种理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可以不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时至今日,还有人持这种观点,最近还有批判市场化改革的文章充分可以说明。
我一直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我在1993年11月人民出版社《中国经济制度的创新》(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中强调:“按照我的理解,所谓市场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国际化这个客观需要,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的形式和方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般,社会主义条件是特殊。”“要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出发,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国际惯例,既要求充分的公平竞争,又要严格遵守市场规则。”(高尚全:《中国经济制度的创新》人民出版社 1993年11月版 第23、24页)这是20年前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违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违背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违背市场配置资源,就会受到惩罚,资源就会错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阻。历史经验证明,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是长期积累的共同财富,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不能让资本主义独享,我们必须吸收和借鉴,为我所用,否则太傻了。所以,我们强调特殊的时候,不能否定一般。只是在吸收和借鉴一般规律的时候,不要生搬硬套,一定要符合中国的具体情况。
五、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力点要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要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的价格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财政资源的配置也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这里也有我经历过的实例。南方某省为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拿出100亿,每年20亿用来补贴。但是这种行政性分配资金,一是缺乏效率,二是资金分配不公,三是容易权钱交易,造成腐败,四是资金无偿使用,有去无回。所以我向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提出“将财政补贴变为股权投资的建议”,建议引入专业化基金管理公司,把此项财政补贴变为股权投资,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百亿财政资金拉动千亿社会资金,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发展。这个建议经过研究论证得到了采纳。实践证明,从政府行政性配置资源转向市场化配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资金效率;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调动民间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有利于良性循环,促进持续发展。现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都有大量的资金,如何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效率和收益,这是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应当研究解决的问题。
六、有效的市场取决于有为的政府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不是不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的市场取决于有为的政府,有为的政府重在促进有效的市场。
      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共同富裕。
      我于2005年6月8日在《人民日报》《政府转型: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点》一文中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政府从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转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5年10月7日在《人民日报》《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一文中提出,“解决一个矛盾,搞好两个服务,创新三个理念。”所谓“解决一个矛盾”,就是人民群众全面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同公共产品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突出反映。为什么现在住房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等各方面的问题都逐渐暴露出来,就是因为公共需求不断增大,但是这方面的供给却没有跟上。政府必须扩大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到发展社会事业和扩大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所谓“搞好两个服务”,第一是政府应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提供服务,要看政府在为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环境方面做得怎么样。第二是为老百姓的生存发展创造环境提供服务。我们改革也好,发展也好,经济结构调整也好,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所谓“创新三个理念”,第一个是,坚持老百姓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的理念,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把两个主体的作用颠倒了,政府成了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把纳税人的钱都集中在自己手里,然后通过财政分配分到各行各业,连卖菜的、卖肉的都是国营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证明这种经济体制是成功的。第二个是,坚持“非禁即入”的理念。凡是法律不禁止的,老百姓、企业都可以进入。这个理念用现在的话来说,叫“负面清单”,除了法律禁止的东西,老百姓都可以干,这样就有了一个创新的环境和空间。过去老百姓、企业办事都必须要政府批准,甚至连汽车改个零件政府都要管,没有创新空间。为什么创新能力不足?就是因为政府管得太多了,创新的想法往往被不懂创新的管审批的人一手掐死。第三个是,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首先,确立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的理念,建设乃至消除政府行为的随意性。依法行政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前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集团利益。其次,明确政府的公共职能,解决转型中的政府“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大力减少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行为,强化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三是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形成政府公开的制度性框架,发挥审计、监督部门、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七、中央成立改革领导小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体改办取消后,社会各方面对恢复体改机构呼声很高。记得在200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邀请了9位专家学者,我是其中之一,我提了六条意见,最后一条就是建立改革的协调机制:一是恢复国家体改委,二是中央成立一个高层改革协调小组,三是加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改革职能。
      我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寄予很高的期待,于去年5月初就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的建议》,一是建议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二是建议中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改革。比如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把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作为突破口。为了减少阻力,在操作上可实行“三个率先”:新当选的官员率先公示、新任官员中领导干部率先公示、财产中不动产率先公示。三是考虑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必须有相应的高层协调机制,建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是改革关键时期能否攻坚克难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令人十分欣慰的是,中央对此建议如此重视,这些建议均被吸收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
      回顾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200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没有提出要建立相应的高层改革领导机制,因此《决定》的落实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具体体现,为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障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中央号召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