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聚焦改革 > 全局改革

迟福林: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突破口是“扩中”

时间:2021-07-24 01:22

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向改革和结构调整要动力,向改善民生要动力。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本,当前形势下如何实现2020年收入倍增的目标?促进消费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何内在联系?收入分配改革如何推进》?对此,半月谈记者专访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中等收入群体是发展和稳定的基石

 

  半月谈: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哪里?

 

  迟福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是我国最大的战略机遇。未来几年,中国必须牢牢抓住拉动消费、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不放松。

 

  随着我国的发展,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内涵、结构与规模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需求向发展型需求、由物质性消费为主向服务性消费为主转变。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我国未来5—8年消费升级潜力与提升空间巨大。

 

  初步研究表明,到2020年,城乡居民名义消费总量规模有望达到45万亿元左右。消费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将增长0.7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潜在的消费需求能够比较充分释放,就有条件支撑未来107%~8%的增长。

 

  半月谈:在目前的发展阶段,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的基础是什么?

 

  迟福林:我认为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是重要基础。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就把“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作为改革目标之一。形成“橄榄型”社会的关键是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这既是我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需要,也是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和改革发展目的之所在。

 

  半月谈: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您认为该如何界定?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现状如何?

 

  迟福林:中等收入群体首先应该具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其收入水平应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两倍左右,并拥有部分不动产。

 

  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不仅抑制潜在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还导致社会结构失衡、贫富差距过大、利益矛盾增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大概仍在23%左右。

 

  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届时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可能还不到30%,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发展来看,这都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结构还很不稳定,容易受到影响和冲击。不过这也说明了这一群体未来的扩容空间还很大。

 

  农民应该成为“扩中”生力军

 

  半月谈:我国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思路是“提低、扩中、调高”,但为何您一直更主张“扩中”?

 

  迟福林:“提低、扩中、调高”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整体路径,但应该突出重点。目前,收入分配改革成效不明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重点不明确,目标不够清晰,不知道抓手在哪里。“扩中”其实就是突破口。

 

  十八大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开始以“扩中”为重点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调整利益结构。但目前在扩大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的调整上,相关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还不到位。

 

  半月谈:那该如何实现“扩中”?

       迟福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方面时间空间约束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现实条件总体具备,关键是要尽快制定可操作的综合性行动计划。我建议在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基础上,尽快出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国家规划。总体目标是在目前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大约23%的基础上,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努力达到40%以上,以此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从3亿扩大到6亿人左右。

在具体的实施上,首先改革制约“扩中”的税制结构,对城乡居民实施全面的结构性减税,使国民财富更多地向居民倾斜;其次加强居民财产权利保护,尤其是保障广大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再次是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此外,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重点是以提升人力资本为目标,扩大与就业结构相适应的教育投资等。

 

  半月谈: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还不高,怎样才能加快推进其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迟福林:目前农业收入确实还不足以支撑其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一员。但未来能否探索落实农民财产权,尤其是落实农民土地财产权是关键。只要解决了这一问题,农民就可以将土地抵押、入股、流转。由此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将使部分农民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他们将成为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力量,只有这样,中国的农村才大有希望。

 

  改革应在前进中找平衡

 

  半月谈:收入分配改革是最大的社会期待之一,你认为该如何深化改革?

 

  迟福林:虽然国务院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已出台,但目前还无相关细则出台。当前要设计一个全面细化、照顾各方利益的大方案可能还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扩中”来推动结构性的改革。

 

  同时,从社会反映的突出问题着手,下决心尽快拿出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国企高管收入过高等。收入分配改革可以成熟一项进行一项,这比等待出台全面的改革方案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改革应该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找平衡,而不是尚未起步就开始找平衡。

 

  半月谈:当前经济增长仍面临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否是好时机?

 

  迟福林:的确,现在实体经济面临一些困难,这个时候如果要企业涨工资会加大企业的经营负担。当前“扩中”并不是单纯指提高工资水平,而是要把“扩中”与加快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

 

  如果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明显加快,未来10年,服务业比重有望达到60%左右,服务业就业占比有望达到50%以上。按照这个预测,到2020年全国劳动就业人口大约为9.3亿,其中在服务业就业的人口将不少于4.5亿。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口规模的扩大,将明显拉动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才是有机的结合,既能实现调结构的目标,又能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