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改革动态 > 本会新闻

我会召开城乡一体化学术讨论会

时间:2021-07-24 01:14

2010年4月1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在北京召开“城乡一体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模式选择”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会长宋晓梧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公意智库总裁杨冠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陈鹏、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城乡一体化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的记者、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生等共计2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听取了我会城乡一体化课题组成员、公众意见调查部主任冯楚军所做的课题研究情况介绍。我会自2009年以来,与城乡规划相配套,开展县域城乡一体化中的公众需求调查和体制政策研究,目前已经完成对西部地区四川省西昌市和中部地区湖南省长沙县的案例研究,下一步的研究对象是东部地区的浙江平湖市和江苏丹阳市等。研究的初步发现表明,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有着相同的动力机制,也就是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渴望,但是在农民的需求和具体的体制政策解决方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别,应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模式选择的谱系结构,以加深对城乡一体化模式研究的认识并进而作出不同的策略选择。

 

 

杨冠三在发言中指出,县域城乡一体化必须回答如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民在身份上享受统一的国民待遇这样的关键问题,我国目前不是没有好的城乡一体化策略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策略。杨冠三认为,解决我国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基本策略应该是摸清土地存量家底、严格规定土地用途、在此基础上引导土地的公平流转和适度集中。佟新教授从城中村改造中农民利益的保障方面阐释了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对农民利益的侵害,提出我们在进行城中村改造以及农村问题的研究时是站在农村的立场还是城市的立场,或者是二者兼顾。建议农村推行城镇化以及集中居住的步伐应该慢一些,让农村能够有时间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教育等的容纳程度。温铁军从农村问题的国际化比较视野提出了一些问题研究思路。他认为在中国城市化的推进中应该杜绝大型贫民窟的出现。其次,在生态问题上,应该用政府主导的方式,让农民得到财政的二次分配,以保证生态目标的实现。最后提到了在三大资本过剩的阶段,指出要对农业进行倾斜性地投入。

 

 

宋洪远从政策分析的角度指出,政府在解决农村问题上是有动力的,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双轮驱动下,我国的农村政策已经有了大的突破。我国的土地制度已经开始了调整,农业产业化专业化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城乡二元的居住机制,要求我们在进行城镇化的时候,必须妥善解决好留在农村的居民,另一方面,工业化之后,农业也应该大体上应该跟上城镇化的过程。

 

 

宋晓梧会长在总结性发言中,对城乡一体化课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希望城乡一体化课题组能够秉承现有的研究思路,广泛吸纳专家观点,认真研读现有政策,既要对中国农村和农业的未来有大胆的想象,又要立足于国家现有的国情,踏踏实实地进行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为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实践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