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参加新经济学家智库“走出内卷”闭门研讨会。在“十四五”规划接近尾声,“十五五”规划大幕即将开启的今天,围绕宏观经济中的一个痼疾并极度困扰企业发展的“内卷”问题展开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讨,意义不同一般。从企业和企业家以及更加广泛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有助于把握实质,推动解决。
一、把握内卷和反内卷竞争的新特征
“内卷”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言,出自英语 involution,可以追溯到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1963年出版的学术著作《农业的内化》,他将“内卷化”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定义为劳动密集型生产导致边际效益递减的动态过程。他认为,良性的竞争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弥补资源稀缺所带来的限制。而低质量、过度、同质化等“内卷式”恶性竞争,往往会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网络上流传的“内卷式”竞争,一开始是从低龄学生无休止地扩充课外教育开始,到一些职场以“过度加班比拼”的形式进行竞争。但放大到经济领域中,“内卷式”竞争是指在某一领域或行业内,由于竞争过于激烈,参与者为争夺有限资源和机会,不惜过度投入,最终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下降的现象。这种竞争模式违背经济运行基本规律,也是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发展效率的大敌。
“内卷式”恶性竞争的一大表现就是“卷”价格。企业间不拼质量拼价格,你降价我也降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试图“以价换量”,扩大市场份额。以汽车行业为例,我国汽车产量已经连续16年位居世界之首。新能源汽车突破年产1000万辆,也连续十年站到世界第一的位置上。但汽车企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企业盈利寥寥,其直接原因就是一些车企为了生存,只能以低价“贴身肉搏”。市场需要竞争,但竞争一旦走向盲目无序,就会严重扭曲市场机制,破坏市场公平。内卷,其实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业内部过度竞争产生的停滞现象。这种内卷情况在现阶段,在许多行业都存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苦不堪言。一些损害直接表现为:
(一)削弱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破坏国内大循环,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员工收入下降,国家税收下降,投资回报下降。(二)削弱行业的竞争实力。企业竞相降价压缩了利润空间,企业没有更多的资金积累技术、研发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三)削弱行业的生态系统。一些企业凭借其行业优势地位,沿着上下游进行价格的压制,把成本转嫁给上下游的企业,所以内卷会沿着整个上下游产业链蔓延,对行业的生态系统造成大的破坏。
消除内卷式竞争的不利影响与危害,已经引起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行动。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8月1日起,《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施行,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提供了制度支撑,使得企业都能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把更多的精力转向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这样的长期主义上。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强总理更是明确提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二、对历史上反内卷竞争的一些思考
今天的内卷表现为对市场秩序的一种违背和破坏,究其原因,与产能过剩有着密切的关系。产能过剩不等同与内卷,却是内卷最主要主要的一个根源。反内卷竞争意味对产能过剩的综合施策和治理。需要强调地是,此处强调的“产能过剩”与前一时期美国政府及一些政客对中国横加指责的“产能过剩”不能混为一谈。美国政客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纯属政治操弄,用经济领域的概念掩盖美国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在世界贸易通行的规则中,只有因违背市场公平原则的举动会受到质疑与纠正,不会也不应该因为技术领先具备市场优势而受到打压。以反对内卷式竞争的行动综合治理产能过剩是中国政府和企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行为,不受任何外部的干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尤其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确立,使得中国的经济充满旺盛的活力。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受到一些新的考验。产能过剩的问题几次对国家宏观经济治理形成了挑战。
有研究表明,上世纪末以来,中国经历了四次比较集中的过剩产能出清阶段,分别是:
1、1998-2000年:纺织、煤炭、冶金等行业,主要靠行政手段压产能;2、2003-2006年:钢铁、电解铝、水泥过热,政府限制新增产能;3、2008-2013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重点治理钢铁、水泥等五大行业;4、2015-2018年:供给侧改革启动,钢铁、煤炭压减产能超6亿吨。
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但产能过剩多表现为,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一段时间内高速发展,助推钢铁、水泥、玻璃等产能快速扩张;部分地方政府对重复投资的主动推动和盲目刺激,致使产能过剩情况愈演愈烈;国际市场起伏波动,国内企业出口受阻。
另外,国内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增速换挡,需求增速回落;部分行业小、散、乱特征明显,企业消耗占用大量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僵尸企业缺乏退出通道,无法出清;产能过剩领域沉淀大量资金,导致财政、金融等资源配置扭曲。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适度的产能过剩,推动市场主体竞争,鼓励企业创新,是形成良性市场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严重产能过剩往往是市场要素错配的结果,不仅造成过度竞争、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扰乱正常市场秩序,进而引起社会动荡。
得益于改革的持续推进,应对内卷,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认识与举措应该说是逐步完善的。以纺织行业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国,产量占全球的1/5,由于产能过剩和设备落后,企业亏损严重,冗余人员比重超过30%。从1998年开始,结合国企三年扭亏脱困,国家在纺织业产能出清的过程中,主要采取财政补贴淘汰落后、兼并破产增效、职工下岗分流安置、支持出口、债转股等综合措施,用三年时间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到2000年全行业扭亏为盈,为实现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验表明,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需要从改进经济治理入手:一是从强调行政命令向发挥市场作用转变;二是由行政措施为主逐步转向综合运用环保、安全、质量等法律法规和经济技术手段;三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出清僵尸企业,形成化解产能过剩的机制。
当前出现的内卷行为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不仅钢铁、水泥和轻工业等传统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像光伏、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等新经济行业也出现了供给远超过需求的现象。若不深挖根源,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清除,新一轮恶性价格战,越卖越亏、越亏越卖的循环还将重现,内卷毒瘤会伤害市场运行的健康肌体。
三、将反内卷竞争落实到企业行动中
为什么内卷竞争反复出现?如何有效遏制、并消除这种损害极大的竞争?2025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内卷式”竞争。总书记的要求为做好反对内卷式竞争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显然,改革是破解内卷的根本出路。一些地区在推动发展时,一味考虑本地利益,不顾国家三令五申的统一政令,“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含有给予特定经营者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等,用财政、税收、土地等自己可以调动的非正规手段招引外来投资,以横加干涉的形式割裂市场,造成违背市场规律的无序竞争,使部分企业的内卷行为愈演愈烈。以要素市场的深化改革,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势在必行。应充分汲取以往经验,以改革为推动,以企业为基点,坚决破除内卷式竞争。
(一)进一步提高市场治理效率。坚决贯彻《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要求,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现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质量标准等制度的统一。通过完善政绩考核、统计、财税等方面制度,坚决制止地方招商引资拼财力、拼要素、拼政策的“内卷”现象,清理与税收挂钩的产业扶持政策,全面禁止“税收优惠政策”等违规招商行为,引导各地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立足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进一步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要求各类企业坚守公平竞争的准则,通过增强合规意识、强控质量标准、强化行业自律等措施,让价格更好反映产品质量。防止不良企业“劣币驱逐良币”行为,坚决制止偷工减料、减质减配现象,彻底杜绝恶意比价、虚假宣传、互黑互踩等内卷行径,鼓励企业采取公开承诺等方式,提升“依法依规、公平竞争、确保质量、优质服务”的水平。
(三)进一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助力政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避免直接干预企业的市场决策行;在企业转型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妥善处理产能调整、"僵尸企业"处置过程中的职工安置。支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职业健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加强重点行业价格监管,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引导破解“内卷式”竞争,着力规范竞争秩序。
(四)进一步深化市场机制改革。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倡导企业自律、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的功能;激励资本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优质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助力政府在执法规范市场行为时,找准自身定位,不断完善规则和法律,调整和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税收杠杆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
(五)进一步拓展有效需求领域。明确抵制外国保护主义冲击的同时,对国内国际行业产能的实际水平和市场容量开展审慎评估。加强面向企业的宣传引导,积极传达市场需求的波动信息和宏观政策导向,鼓励引导企业务实评估风险并未雨绸缪,拓展新领域。
(六)进一步注入强劲内生动力。把创新作为克服内卷的有效路径,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抑制产能过剩,增强技术优势,开展管理创新,加强绿色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国际竞争力,推进转型升级。
相信随着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落实,企业坚持向“新”而行,社会各界积极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市场竞争将更加健康有序,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将会取得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