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在北京揭晓。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樊纲作为过渡经济学理论主要贡献人,与林毅夫研究组(林毅夫、蔡昉、李周组成),张军共同获得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组委会负责人陈东升、关敬如已拜访樊纲教授,并正式送交获奖通知书。
樊纲教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暨“过渡经济学”。他曾于1991年和2005年两次获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论文奖,孙冶方经济学奖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此外,他还有着丰富的政策咨询经验,除了参与中央政府及各部委经济政策制定外,还被世界银行、OECD等国际组织邀请担任政策顾问。2008年,樊纲教授正式加盟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担任学院全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过去几年间,他为研究生以及MBA、EMBA学生开设过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专题、转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课程。
樊纲教授的学术生涯始于上世纪八〇年代末,当时中国正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1988年,他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娴熟使用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工具分析中国问题。此前,他就发表了一篇文章论述公有制经济中个人、企业、地方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行为扭曲,以及由此带来必然的福利损失。他同时指出,分析经济问题时若不能依据人们的利益目标和相应的必然经济行为,便不能说明经济现象为什么必然发生,经济学也就总也不能成为严格的分析科学 。
真正为樊纲在中国经济学界赢得巨大声誉的,是1988年第8期《经济研究》发表的《灰市场理论》。在这篇文章中,樊纲分析中国转型中的一种商品交易关系,它既不遵循排队、配给等计划经济手段,也不符合竞争的市场原则,而是靠“关系”和 “后门”进行的商品交易关系。他将此称作“灰市场”或“灰市关系”,并赋予其特定的理论含义。提到当时普遍盛行的短缺以及混乱配给时,他写道:如果我们认为灰市场应该取消的话,那么就要从根本上取消牌价本身——不仅仅是取消一种价格或一种价差,而是革除这种价格所体现的一整套经济机制 。三年后,这篇文章获得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论文奖。
通过早期的论文与《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等著作厘清了旧制度与传统理论的属性之后,樊纲开始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杂志发表研究体制转轨的理论论文。在《论改革过程》、《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公共选择与改革过程――不同改革道路实现原因的一种比较研究》、《中华文化、理性化制度与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文章中,樊纲最先对体制转变中的非帕累托最优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从理论上说明,体制改革总是有阻力的,而且阻力源于旧体制下的既得利益,改革的过程就是如何克服这种阻力而使新体制得以成长的过程。
樊纲在1996年出版的专著《中国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是国内最早专门研究体制转轨的理论专著,初步建立起了转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2000年开始,樊纲陆续发表了《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非国有部门的成长与国有部门的改革》等转轨经济学学术论文,从理论上说明了发展新体制是体制转轨的最重要的内容,体制转轨过程中各种制度要素之间变动中的平衡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任何一种具体制度的改革如何受到其他制度的约束同时对其他制度的变革产生影响。
当改革和转轨行进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正在产生,它既不是计划经济所遗留的,也不是市场经济带来。“体制看起来四不象,既不是传统的,又不是理想状态的,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樊纲的最新研究涉及这类改革中的衍生问题。第一篇理论文章是《改革的动态理论》,该文分析了利益冲突是如何导致改革的复杂性加剧,甚至发生根本性逆转的。接着他又跟胡永泰教授合作发表了《“循序渐进”还是“平行推进”——论体制转轨最优路径的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各种体制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兼容和不兼容以及不兼容导致的代价。在《“过渡性杂种”: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制度转型》一文中,他阐明了改革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过渡期的所有体制都可能是由缺陷的。这些文章揭示了“改革是如何从一个‘杂种’接一个‘杂种’的演变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理论研究的同时,樊纲还将制度变量从众多经济因素中分离出来,并予以量化研究。近年来,樊纲领导的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每年会发布《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该报告从不同方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市场化进程进行全面比较;使用基本相同的指标体系对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进行持续的测度,从而提供了一个反映市场化变革的稳定观测框架。连续多年的市场化指数正在形成以某一年基期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者正在使用这些数据作进一步的研究,试图深化对体制改革进程的动态分析。
樊纲教授是运用标准现代经济学工具和方法研究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布道者,但他同时强调要把经济分析的工具和目的区分开来。他在分析中国的转型问题时,许多理论和概念均源于中国的独特现实,这些概念和理论包括“灰市场”、“均衡局部”、“短缺集聚”、“苏联范式”、“摩擦性通货膨胀”、“基层推动型通货膨胀”、“国家综合负债率”、 “非帕累托改变”、“改革成本”、“改革阻力”、“经济的‘体制结构’”、“额外综合赋税”、“平行推进”和“不协调成本”等。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始于2008年,从2013年开始两年评选一次。主要奖励已经接受实践检验的关于中国经济的重大原始创新性经济理论。本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评比的研究成果是在2006年1月1日前发表的经济研究成果,经过两轮投票,过渡经济学理论最终获得132张赞成票,获得本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其中,林毅夫研究组获得94票,张军、樊刚均获得86票。
此外,据该奖组委会消息,2015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13日在深圳大梅沙举行。届时,樊纲教授及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其他人员将受邀参加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