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前不久印发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的《理论动态》第2386期刊登了我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艾、副秘书长兼科研办主任南储鑫的文章《如何认识和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现摘登部分如下: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进,对世界格局、国与国关系、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将革命性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加快发展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坚持战略引领,更好发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添薪续力。”(《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时强调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巨大,人工智能的发展基础坚实。概括起来中国具有四大优势:一是体制和政策优势。人工智能已被列为国家优先发展事项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二是海量数据资源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数据资源丰富,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三是应用场景优势。中国幅员辽阔,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场景。四是人才优势,中国拥有庞大的教育体系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为人工智能领域培养大量专业人才。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关键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具体来看,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页)二是坚持系统观念激发创新活力。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从制度建设着眼,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整体部署,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三是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推动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作用。四是加大薪酬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和激发科教人才创新动能。建立起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价值导向、管理规范有效、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制度,进一步激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新创造活力。
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人工智能发展的市场环境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离不开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和高水平的市场环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具体而言,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数据收集处理、开源平台构建、应用场景拓展,都要尽可能的向市场要活力,要动能。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对于政府而言,要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创新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胜于任何优惠政策,只有法治成为真正的法治,才能扫清束缚人工智能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工智能产业。三是深化国际开放合作,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制度型开放,主动融入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努力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使人工智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乃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其储备数量、培养质量与发展潜能是支撑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场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人工智能需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动能。“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16—17页)一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二是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三是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四是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