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艾应邀出席2024年12月6-7日在广东省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举办的首届“前海论坛”,并在“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专题论坛上作题为“自贸区提升的重要任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旨演讲。
赵艾讲到,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新概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岀重要论述,为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作出重大部署。自贸区作为区域内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推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不仅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平台,更应成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示范区。
赵艾讲到,我国自贸区在过去10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2013年以来历经七次扩容自贸区达到22个,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格局,实现了一系列全方位、深层次、集成性的制度创新变革。自贸试验区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条目由190条压减到27条,实现了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准入大幅放宽。建立了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核心的贸易便利化模式,推进服务业综合开放,并进行“证照分离”等政府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与自由化,加快了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对接。自贸区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7.3%的进出口额,吸收外资占到全国的18.5%,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过去十年中不仅在制度创新、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赵艾讲到,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角度看,自贸区提升需要认真研究4个“力”。就是压力、活力、动力和潜力。一是压力增多。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明显上升,经济全球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规避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二是活力不够。自贸区发展的活力来源于市场,来源于企业和企业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三要素的组织和管理,在科技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也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由市场来配置。市场配置资源就是由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配置资源。企业配置资源说到底要由管理企业的企业家的活动来完成。我们常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企业家的关系。激发配置资源的活力,归根到底必须让企业和企业家有活力。三是动力不足。活力来源于动力。活力不够是因为动力不足。动力不足主要问题是市场经营主体缺乏安全感,对未来预期信心不足。企业法人和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包括其海外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护,有法律制度健全的营商环境,企业和企业家的动力就有了。我们反复强调改革,强调制度创新,强调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就是要激发市场和企业内生动力,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四是潜力很大。潜力来源于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纲”,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纲举目张”,深入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最大的潜力。
赵艾讲到,自贸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十分有必要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深化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也是生产力。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新经验,自贸区发挥着“头雁”效应,深化制度创新的核心问题是,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推动大宗商品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有效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先行先试平台作用。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量子信息等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聚集。充分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促进企业研发活动便利化,降低科技研发成本,加速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三是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坚决反对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行为。要优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集聚、优化配置,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四是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区域内部产业合理布局。要差异化、特色化错位发展。各自贸试验区及其片区立足自身战略定位、区位资源禀赋、区域特色等,打造形态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形成更高质量的特色产业集群,逐步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五是提升内外协调联动效能。更好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有力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空间。加强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属地区域发展战略相衔接。协调好自贸区与其他片区、产业园区和城市功能区的关系,促进区内产业的溢出效应,形成区内区外的产业联动,放大自贸试验区辐射带动效应。
首届“前海论坛”由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单位主办。约300位来自不同部门的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港澳地区人士及媒体记者出席论坛。我会“一带一路”专委会主任宋荣华、科研部主任南储鑫等也出席首届“前海论坛”并参加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