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热点专题 > 纪念改革开放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草根工业”的崛起 ——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

时间:2021-07-24 01:07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40年来,我们的祖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正在用自己智慧的双手描绘一幅更新、更美的时代蓝图。在这个新时代即将开启的历史时刻,我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历史”的号召,回顾和总结40年来的奋斗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的机遇,我有幸在国家改革开放之初,从1983到1987年间,担任中共长乐县委书记,与长乐县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共同见证和推动了这一段重要的改革开放进程。

    “草根工业”正是长乐人民在这一重要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创举。“草根工业”命名的出现始于1985年11月22—23日。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到长乐考察,进行了两天多的深度调研、亲历体察,长乐人民在经济发展上所释放出的巨大热情和创新模式使费老惊叹不已。回京后,他立即挥笔写下了三篇田野调查笔记,于1985年12月10日至12月12日连续3天在《福建日报》上以《海口明星——闽江口速写之一》《福建山海经浅识——闽江口速写之二》《浪子回头金不换——闽江口速写之三》为题发表。可以想见,一个中国社会学泰斗,以连续三篇调查长文,对一个县的经济现象进行细致论述,应该是长乐县和《福建日报》史上所没有的。文章迅速在大江南北引发了强烈反响。特别是费老把长乐的社队企业(以下统称乡镇企业)比喻为“草根工业”,作为一种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加以肯定和推广,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历史背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中国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由长期封闭的计划经济向改革开放转变的历史时期。当时,即使是沿海的长乐县,各级各部门领导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规章制度等都仍然停留在旧的传统模式上,无法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一直延续到1984年,这才撤销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及生产队,恢复了乡、村、组的建制。过去每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都是层层下达指令性或参考性的指标,农副产品分为五类,一、二类不允许市场自由买卖,水产品的营销途中到处都有工商、公安、市场管理、卫生等部门设卡检查,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甚至没收;私人企业不准大量雇工,自由借贷被视为高利贷剥削,大型运输工具不准私人购置等等。这些传统的制度和规定严重阻碍了改革开放的深入。

    长乐县虽然地处沿海平原地区,但是由于人口多、土地少,经济总量很小。全县当时58万人口,耕地只有26万多亩,人均4分土地,被称为“高产穷县”。到198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也只有1.63亿元,农业总产值占比78.5%,工业总产值3500万元,只占21.5%。

    当时群众的心理状态是:想富,不敢富,也不知道怎么富。人们都在惴测:允许富到什么程度?太富了会不会变成新的地主、资本家?会不会成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的典型,被打击、家产被没收?……大家忧心忡忡。如果这些顾虑不打消、思想不能够大解放,改革开放的大业就旡法顺利进行。

二、历史性的突破

东风号角催春到,扬帆出海会有时。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二大的召开,特别是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颁发的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又发出1导文件,《农村工作的通知》,清楚地指明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发展的方向,解除了压在人们心头的框框和包袱。

    当时,长乐县委除了组织全县公社以上干部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外,根据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结合长乐县的实际,提出“十个允许”(1.允许农民个人或合股承包集体企业,创办农工商联合公司; 2.允许农民个人或合股跨队、跨社,跨县、跨省从事开发性生产或商业活动;3、允许个人或联合体经营完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后的农、工、副产品;4.允许个人或合股从事长途贩运;5.允许“两户一体”招聘技术人员和帮工; 6.允许侨资、外资和社会闲激资金独资或合股办企业,合资的可实行股金分红;7.允许个人或合股对山场、水面、滩涂进行任何规模的长期承包;8.允许社会上的技术人才自由流动,聘请能人,工资由双方面议;9.允许社队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不封顶;10.允许农民进城开店经商)、“三个鼓励”(1.鼓励华侨、外商来长乐开展“三来一补”、劳务出口等项目;2.鼓励社队或个人到外县、外省从事开发性生产;3.鼓励各部门、各单位从技术、资金、物资和信息等方面支持“两户一体”)的文件,并印制10万份,在最短的时间内分发到全县每个家庭,让家家户户都明确了中央1号文件精神是什么,哪些项目能做,哪些不能做。这些详规和举措得到了全县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他们说“中央的精神送到我们家里来了”“有方向了”“这下子可以放胆大干了”。广大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迅速被激发出来,大家都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尽所能,各显神通,投身发展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洪流之中。

    那段时间,全县百姓家家忙于找项目、筹资金、找工房、引技术、购设备。特别是金峰、潭头一带,几乎人人参与,每个家庭的住房大都改成一楼办工厂、楼上住家人。企业发展初期大多是以加工塑料蚊帐起家,就地取材,用“木麻黄”制成纺织机,以脚踩为动力,手工拉梭操作织纺。虽然产品价值低,但本钱小、效益大。每床塑料蚊帐销售价5元左右,成本只需2元多,利润在一倍以上。同时还培养带动了一大批销售人员,他们分赴全国各地,向学生和工程建筑工人销售塑料蚊帐。

    当时,长乐的乡镇企业除了纺织业为主外,还有汽车修配(古槐)、石板材、食品(文岭)、电子(潭头)、茶叶、建筑、羽绒产品、水产加工、畜牧养殖、个体运输等,也有了全面发展的苗头。这些行业每年的产值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到1986年,“草根工业”总值已达到3.79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9%,成了日后长乐县经济起飞的主跑道。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到2017年,长乐企业己发展到398家,工业总产值已逾2357亿元,其中主要产品以纺织业为主外,还有食品、钢材、电力等。“草根工业”已发展成为“参天大树”。

    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同步进行。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长期坚持“以粮为纲”的方针,其他经济种类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有的地方甚至连社员自留地允许种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土地资源无法因地制宜地得到利用,经济效益很低。

    农业生产改革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长期束缚领导干部思想的“发展农业就是抓粮食、抓粮食就是发展农业”的单一经济思维方式。1984年下半年《福建日报》“甩掉以粮为纲包袱”的大讨论时,长乐也参与了讨论,11月30日以《长乐农业结构改革设想》为题的文章参加大讨论。大家逐渐达成共识:农业生产的发展允许农民自主,允许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粮、油、果、蔬、畜、水产等应全面发展。提倡因地制宜、因人而定。土地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经济效益好就生产什么,打破了传统型计划经济的束缚。采取“改两边”(山边、海边)、留中间(良田)的指导思想。

     人们的思想一解放,长乐大地如沐春雨,很快出现了“五业”兴旺的局面。山间海边,瓜果遍地、鸡鸭成群。在海边沙地上引进种植美国高价值高营养的芦笋、西芹和西瓜等;山上适合种水果的营前、下洋种植了水蜜桃。玉田的枇杷、古槐的龙眼,潭头的“白鸽场”“养鸡场”,江田、漳港的水产养殖,如雨后春笋纷纷冒了出来。

     这期间,新兴的“地方特色旅游”也在长乐初试牛刀。当时,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根据福建的自然优越条件,提出要念好“山海经”,这给长乐新兴的经济发展又指明了一条新路。长乐地处沿海,除了发展粮食、蔬菜、禽畜、水果之外。海上大有文章可为。不但捕捞、冷冻、加工、养殖很有前途,沙滩的开发利用也是难得的一大资源。特别是长乐的下沙海滩具有近(距福州40多公里)丶大(宽400多米)、长(8公里以上)、平(沙滩坡度1.4%)的特点,而且安全,没有鲨鱼伤人,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为了响应省委号召,给广大群众日益需求的海滨游乐度假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长乐县于1986年春做出开发下沙海滨度假村的决定,并专门成立了开发领导小组,由分管的县委常委、副县长担任指挥,建委、规划、环保、土地、有关乡镇领导等为成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项目从1986年5月开始,在省旅游公司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县里制定和出台了多种筹集资金、招募商户、开展多种经营和服务的举措。经过2个多月的奋战,下沙海滨度假村终于建成并于当年7月13日正式开业。一时间,下沙海滩游人如织,有的全家一起出动,有的亲戚朋友同行,也有的单位统一组织,游客最多时一晚达3万多人,成为福州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领导班子敢想敢试敢担当

“草根工业”成功之路的关键

回首当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投身改革开放大业,最为艰难的首先是要解放思想观念,不仅要解放自己,还要解放他人。在新旧思想观念交织之际,作为县一级领导班子,如果没有敢为天下先,敢想、敢试、敢为、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是很难有所作为的。长乐县“草根工业”之所以能较快发展,主要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乐经济要翻番 乡镇企业挑重担

    当时长乐县委一班人,就如何贯彻中央提出的到2000年经济总量要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要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长乐实际情况分析,当时亩产水稻已超千斤,翻两番要达到4000斤是不可能的。长乐工业基础很差,只有二个小型糖厂、一个农械厂、一个酒厂,年总产值才3500多万元,即使翻两番也只有1.6亿元,而且新办国有工业的项目包括资金、设备、劳力、技术等等都要由国家统筹安排。因此,长乐的经济发展,必须走发展乡镇企业的道路。所以县委县政府提出“长乐经济要翻番,乡镇企业挑重担”的思路。因为发展乡镇企业有很多的潜力,资源、资金、劳力、技术、设备、市场等可以依靠社会力量。他们可以自筹、自办、自资、自产、自销。特别是金峰一带,几乎家家户户办企业,形成乡镇企业的热潮,证明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如,原金锋六林棉纺厂初创时期固定资产只有200多万元,年产棉纱980多吨,而到1987年,经过几年的大发展转身建成了福建经纬集团,而今集团已成为拥有化纤、钢铁、房地产、物流、码头、金融服务等跨行业的综合性大企业,总资产达200多亿元,并在印尼、南非、印度等国家都成立了多家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跨行业跨国民营企业,这充分体现了“草根工业”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二)乡办村办户办联办 “四个轮子一起转”

    长乐乡镇企业的起步,是采取乡办、村办、户办、联办“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形式。有条件的乡、村,可以集体办,如营前的海星,以捕鱼为主,集体经济比较雄厚,他们就以村办企业为主,办了冷冻厂、渔业加工厂、渔网厂等。其他的乡村多是以户办和联办的形式。个人资金比较雄厚的就自己独资,资金不足的就和自己的亲朋好友联合集资办企业。集资入股,采取“大股套小股,股中还有股”的办法。长乐发展乡镇企业的模式,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央连续几年发布1号文件,事前派调查组到各地进行调查,长乐县都是调查的重点对象,比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运和国务院高级调度员、经济学家林子力等分别都到过长乐调查,把长乐县的“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提法提炼为“四轮驱动”在中央文件1号文件中体现。

    (三)劳务输出新突破

    长乐地处沿海,郑和七次下西洋分别从南京龙江港(今下关)和太仓刘家湾出发后,每次都停泊在长乐太平港,招收海员、补给物资、伺风开洋。最多时船队人数达2万多人,至今留在长乐郑和史迹陈列馆内的还有《天妃灵应之记》碑(郑和碑)和三清宝殿铜钟(郑和钟)。郑和当时在长乐培养了许多海员,因此,长乐也被誉为“海员之乡”。改革开放初期,本着大胆探索的精神,长乐县试探性开展劳务输出。1980年在营前伯牙潭创办海员培训基地。第一批向香港外派海员146名,后来逐步增加,先后向新加坡、塞班岛、玻利维亚、牙买加、马来西亚、俄罗斯、捷克、越南、新西兰、澳门等11个国家和地区外派海员1877人次。此举当时在全国是首试,引起国家和省、市有关领导的重视,先后多次派员前来调研和指导。这体现了长乐人民敢闯敢试的精神,也符合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精神,为改革开放创新做出了贡献!

    (四)及时探索协调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1.借贷问题。发展乡镇企业首先是需要资金的投入。厂房建设、购买设备、水电费开支、劳动工资、原材料购买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银行“缩紧银根”无法贷款,这些资金的来源,只好面向社会,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除有的愿入股投资外,还需要向民间借贷资金。但借贷利息比较高,超过银行标准,过去视为高利贷,属于剥削行为。这是一个难题,怎么办?如果利息限得太低,就借不到流动资金,企业面临困难无法渡过难关,可能就要停闭。当时县委认为要从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出发,只要双方同意,允许民间贷款,利息多少由双方自行协商,视为利润之间的分配对待。这样大大解决了乡镇企业生产资金的困难,保证了乡镇企业的需要,既增加了社会财富,又安置了就业人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利国利民的事情。

     2.雇工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允许私人办企业,但对企业雇工的人数还有一定的限制,提出允许私人企业少量雇工5人左右。当时我们觉得这个“少量雇工”的规定,无法适应和满足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每当中央有关领导到长乐视察,县委向他们汇报工作时,大胆提出看法,既然中央允许个人兴办企业,必须解决雇工问题。我们请求是否可以不叫雇工,而代之以“招聘工人”名义;人数限于少量,也要突破。他们问:“多少人适度?”我们回答:“应根据生产的规模需要多少就招多少。”后来逐步放开不限制了。

    3.税收问题。发展乡镇企业,必须依法纳税,守法经营。但在允许范围内,区别从严和从宽的掌握,凡是国家规定限制的产品(商品)要从严,国家提倡和鼓励发展的产品(商品)应予优惠鼓励和促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允许“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当时潭头镇有引进电子表和收音机两种功能连体的来料装配,关系到税收按什么产品交纳,如果按手表缴纳,税率是40%,利润很低,企业不可能维持生产,最后可能连税收也没有了。如果按收音机缴纳,属于宣传品,税率只有5%,这样不但工人有工资,企业有利润,而且国家每年还有100多万元的税收,“三有利”。经过与税务部门协调同意按收音机标准缴纳。这样灵活的措施,既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增加了税金,增加了税源。

    4.部门乱收费问题。有一次,我们到江田调研,听说有两个个体营销户,他们每天清早从渔民手中收购蛏、蛤等水产品,运到福州市台江农贸市场销售。但营前、乌龙江大桥头、城门、仓山、三叉街及农贸市场沿途,好几道关卡,有工商、公安、卫生、城管和居委会等部门和单位收费,而且要按他们部门规定的标准收费,否则就没收商品。个体营销户觉得这样收费很不合理,要求县委、县政府帮助解决问题。1984年3月20日,长乐县委办公室《长乐信息》以《运销专业户的苦衷》为题向福建省委报告,时任省委书记项南同志看到后,高度重视,指定办公厅工作人员,沿途便衣察访,证实了长乐所反映的情况属实,于是马上召开有关部门会议,以省政府的名义下文,规定全省除了林区的林业检查站以外,其他检查站全部撤销。

    5.大胆使用能人。事业是靠人干出来的,在“草根工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懂生产、懂管理、懂经营的不同类型的企业经营者——能人,对于他们的才干,不仅要给予保护和支持,还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要大胆地使用他们,把他们充实到政府职能部门担任领导职务,让内行领导业务。当时,我们分别从潭头、金峰、文岭、古槐、玉田等地选拔一批优秀的能人,担任公社(乡)副职领导,分管“草根工业”业务。同时福州市委还从长乐县先后调走一批人员到永泰、闽清、晋安、平潭、马尾等县区和建委、农业等部门担任相关领导职务。这是长乐县历史上少有的。

    6.重复办厂的争议。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每年每个项目的安排,只能按照上一级计划部门的统一安排,分为指令性和参考性两种类型。生产的产品由国家(计委)统一调拨,企业只有生产的义务,没有销售的权利。长乐“草根工业”兴起后,企业的经营走向了市场经济模式。办什么企业,在哪里办,规模大小,资金筹措、设备购置、工人招收、业务管理……全部自主,打乱了计划经济,必然出现重复办厂的局面。金峰一带几乎家家户户办纺织,这些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生存壮大,当然也有的被市场淘汰了,这是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活跃的表现。长乐“草根工业”除了纺织业之外,还有的生产加工茉莉花茶。第一家是玉田茶厂,接着其他乡镇也相继迅速发展。记得鹤上乡有一家申请时有人提出意见,说长乐茶厂太多了,茶厂不能再批了,因为茶源紧张。后来我们向他们了解到底有否茶源,他们说茶源没问题,云南、贵州等地可以供应。他们说:“其他厂没茶源,不等于我们没茶源。”因此,虽然工厂重复,但渠道不同,我们还是审批了。没想到却因此造成市场上茉莉花的供不应求,长乐县的民营茶厂把闽侯县的茉莉花全都收购了,国营福州茶厂因此被迫停产。为了保证福州茶厂维持生产上的需要,有一天晚上,福州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专门召开长乐、闽侯县的领导会议,提出要求,为了保证国有茶厂的生产,要求长乐、闽侯县采取措施,禁止长乐民营茶厂收购茉莉花。当时闽侯县的领导表态,要在闽江口乌龙江设立检查站,凡是发现运去长乐的茉莉花全都予以没收。当时我在会议上提出,茉莉花属于三类产品,应放开市场,自由流通,市委、市政府要下文件予以没收,是违规行为。最后,“市场战胜了行政”,茉莉花茶至今都在走市场经济之路。

    7.“三个要素”与“七字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是在摸索中前进的,什么可以干,怎么干,有关的法规、审批手续、规章制度、工作方法等都需要在“试行”中边干边调整。是等、靠、要还是主动向前闯?当时长乐县委一班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站在改革开放前列,勇敢地带领群众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经验教训。但我们是有工作原则的,那就是,牢牢把握“三个要素”“七个字令”。在选择“草根工业”项目时,一是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二是什么经济效益好,就生产什么;三是自己适合做些什么,就做什么。“七字令”是:干、不能干、试试看 。凡是国家规定允许的就大胆地干;凡是政府规定不能干的坚决不干(比如走私、贩卖假冒伪劣产品、欺诈行为等等);凡是国家没有规定不能干的可以试试看。成功了就是经验,不完善的逐步完善,不适合的加以改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允许先行先试或“试错”。

    8.火电厂的落户。上世纪八十年代,长乐县的用电由福州市电厂负责供应,线路沿途要经过仓山、城门及尚干、青口等,到长乐已是“电尾巴”了。经常出现停电、断电现象,严重干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到每年秋收季节,全县打谷机、抽水机开动起来,用电量更大,只好轮流安排,群众的生活照明无法保障。甚至是放映电影这种用电量极少的娱乐活动,也因为缺电弄得人人骂街。本来一部电影最多2个小时就放完了,由于电源无法保证,看了停,停了看,有时看到天亮还没结束。无电之苦,深深困扰着长乐人民。

    1985年,有一天上午,我们接到福建省政府发的征求意见函,说打算安排在长乐筹东建一座7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需要占用土地等,是否同意。我们看到后非常高兴,感到长乐苦电的年代将永远结束了。当天下午我们就函复省政府,内容大意是:一是对火电厂项目建在长乐表示全力支持;二是火电厂需要多少土地就给多少,什么时侯需要就什么时侯给;三是其他需要支持的,都全力支持。这个答复县里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和不当的要求,充分体现“马上就办”的精神,得到省领导和电力部门的赞赏,很快就决定将火电厂建在长乐。

  为了保证火电厂早日建成,县委指定一位县委副书记和副县长负责,专门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及征地、拆迁安置、后勤生活保障等工作,遇到问题随时协调解决。在火电厂建设期间,没有发现一个群众上访,建设十分顺利,真正做到领导、群众和电力部门“三满意”。

    火电厂职工的生活区,原计划建在筹东火电厂厂区的附近。为了繁荣长乐的城区,使城区人口迅速形成规模,我们建议他们把生活区建在城关,并专门划出一块土地,利用他们的资金和劳力,无偿筑了一条36米宽的大道。这样既方便电厂干部职工生活、购物、孩子上学,又开发了城区的道路,美化了环境,一举多得。

    长乐火力发电厂的建成,解决了长乐县长期缺电的难题,为改革开放“草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澎湃的动力。

    9.领导班子的自律。1983年的下半年,长乐领导班子调整后,上午召开新老班子成员交接会议,下午就召开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会议,针对当时存在的不正之风,制定了“约法三章”,一是不搞特殊化,不开不走后门。住房面积不得超过规定标准。不得占用国家和集体土地、劳力、三材、资金和运输工具,为自己盖私房。不为自己亲属、子女招工、招干和调动工作走后门。二是廉洁奉公,办事公道。不用公款请客送礼,下乡不能大吃大喝。不拿不合理的奖金、补贴。婚丧喜庆不大办酒席,不发红帖、不收礼。办事坚持原则,不讲情面。三是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等,作为每个成员自律的原则,共同遵守。“约法三章”让每一个县委领导班子成员都能集中精力,努力工作,共同为“草根工业”的发展、长乐经济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约法三章”于1983年12月17日下午通过后,12月19日就被省委办公厅以《情况简报》发给省有关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说明省委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回顾当时的历程,那一届的领导班子成员中,大家团结一致,兢兢业业工作,没有发现过以权谋私、违纪违法行为。1987年夏季,福州市委在鼓岭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向100亿元冲刺,市委临时决定长乐外经出口评为全市唯一的先进,市委、市政府发给奖金人民币5000元,长乐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成员一分钱都没有拿,把全部奖金发给外经外贸部门的职工。

    10.为了加快“草根工业”的发展,不断采取更加开放的措施。1986年春,长乐县委根据中央(86)一号文件的精神,采取“十个开放”、加强“三个管理”的措施。

  十个放开的内容是:

  1、发展速度放开。发展乡镇企业,只要市场有保证,原材料有来源,经济有效益,不受速度的限制,不定指标,不强求一律。

  2、企业体制放开。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内外联营、上下联营,形式不拘。

  3、办企业地点放开。新办企业地点可建在本村、本乡、本县,也可以到外村、外乡、外县,集体、个体到贫困地区兴办企业,要给予提供优惠。

  4、生产项目放开。只要符合国家政策法令的,自由选择,都不受限制。

  5、企业规模放开。企业的投资数额,生产规模大小,均可发展。

  6、项目引进放开。乡镇企业可根据生产需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

  7、分配形式放开。企业收入除完成国家税收和集体积累外,工资、福利、股东分红自行决定。

  8、产品销售放开。各企业的产品可根握市场需要,可以自产自销,委托代销,设点展销,也可以出口,打入国际市场。

  9、集资办法放开。乡镇企业可独资、合资、股份集资、以劳代资、带资就业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

  IO、招聘工人放开。乡镇企业可根据生产需要,可采取长期或短期合同制,可以在本地聘也可以向外地聘,人数不限。

  三个管理:

  1、加强经营方向管理。乡镇企业要把握正确的经营方向,不许违法经营,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监督。对于不择手段,不顾人民身体健康,制造销售伪劣产品,危害消费者利益的要依法查处。

  2、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乡镇企业都要配备专职产品检验员,负责产品质量把关,对于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出厂,不上市。

  3、加强财务管理。乡镇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符合要求,数字要真实,要按章纳税。

  “十个放开”“三个管理”,使“草根工业”更加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助推的作用。

四、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关怀

长乐县“草根工业”的蓬勃发展,得到了中央、福建省、福州市和各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他们多次亲临长乐视察检查指导,先后有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邓力群,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社会学家费孝通,时任国家农牧副渔业部部长林乎加,原国家外贸部部长林海之,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韩天石,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江一真,时任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部长王炳乾,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李源潮,时任国家城建部副部长廉仲,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孔原,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乔石,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路宾,时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夫人胡青,时任《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原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董边,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韩天石、副书记宋侃和常委李正亨,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国家地质部部长孙大光,时任国家城乡建设委员顾问、党组成员李景昭,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干志坚,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曹志,时任中国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顾问、原国家水电部副部长毛鹤年,时任国家司法部部长邹瑜,时任国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林准,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叶林。      

    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到长乐视察指导工作的有:项南、马兴元、陈光毅、王兆国、陈明义、王一士、张渝民、黄长溪、倪松茂、贾庆林、伍洪祥、胡平、胡宏、何少川、袁启彤、陈彬潘、程序、温附山、温秀山、张格等。福建省委还组织各厅厅长到长乐参观指导,最多的一天要接待有关人员7批。1984年8月,全省乡镇企业会议在长乐县金峰镇召开现场会,肯定了金峰发展乡镇企业的成绩和经验,提出了“以乡镇企业打头阵”的号召,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亲自到会讲话。

    新闻媒体也给予大力的宣传,先后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合作经济报》、美国《国际日报》、《侨报》、《福建日报》、《福建画报》、《理论与实践》、《福建乡镇企业论坛》、《福州晚报》以及中央、省、市广播电台等10多家媒体报道长乐“草根工业”。中央新闻单位还专门组织一个联合采访团,深入到长乐各个乡镇进行采访,对长乐“草根工业”进行了集中宣传推广,这对鼓励“草根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舆论推动作用。

五、“草根工业”给长乐带来历史性的变化

“草根工业”的发展,给长乐人民带来历史性的变化,突出的有以下十大变化。

    一是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变了“农民只种田”的旧观念,树立发展商品经济的新观念;改变小农经济生产自给的旧观念,树立发展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改变“封闭式”的旧观念,树立“改革、开放、搞活”的新观念。当时长乐有12万多农民进入“草根工业”商品化生产领域。

    二是“草根工业”的发展,使长乐的经济结构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产值快速上升,农业产值比例急速下降。1980年长乐工农业总产值1.63亿元,其中农业占78.5%,工业产值仅3500万元,只占21.5%,到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到5.5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237%,其中工业比例上升到69%,农业比例下降到31%。

    三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五业”兴旺,改变了农业经济单产粮食的畸形经济,为农民开辟了多种致富的道路。一是种田致富。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文武砂农民林依香承包了27亩多地,收粮食37000多斤,收入18500多元。二是奶牛致富。泮野村有个农民养奶牛20多头,年产奶10多万斤,收入25000多元。三是造林种果致富。潭头二刘村农民刘水官,利用荒山造林种果,年收入达13000多元。四是种菜致富。文岭乡东吴村农民吴金金承包沙地25亩,种菜年收入26000多元。五是滩涂养殖致富。漳港农民张××围垦滩涂7亩养殖梭子蟹,年收入50000多元。六是养禽致富。潭头冯金水等11个青年集资30多万元,联合养鸡、鸽子等,年收入50多万元。

    四是农村经济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1980年长乐外贸出口总额仅639万元,到了1986年达到4550万元,比1980年增长596%。建立61家出口产品基地,产品多样化,其中有纺织、羽毛、石板材、工艺品、水产品、粉干、脱水蔬菜、草制品、渔网等。

    五是横向经济联合逐步形成,打破区域界限。为了 “草根工业”的不断发展,有370多家企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与本地、外地有关企业开展资源、资金、项目、技术等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不断壮大。

    六是财政收入不断增加。1980年长乐县财政收入只有681万元,是“吃饭”财政,只能维持干部职工的工资和正常的行政开支,无法投入经济发展,到1986年财政收入增加到2400多万元,其中“草根工业”交纳的税金就占了60%以上。金峰镇1983年以前,每年向国家上交的税金只有60多万元,到1986年达到550多万元,三年内猛增近10倍,足以说明“草根工业”威力之大、贡献之多。

    七是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80年长乐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51元,属贫困县之列。到1986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52元,增加401元,提高了2倍以上,增长之迅速是历史上所没有的。城乡存款余额,1980年末只有1518万元,1986年末达12600万元,增长7倍多。社会商品零售额,1980年为8507万元,1996年达19000万元,增长123%。

    八是以工补农,促进农业发展。“草根工业”发展,使得以工补农的资金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几百万元的投入,其中1986年就达600多万元。除了补助农田基本建设外,还支持种子、育苗、肥料、机耕、电灌等项目,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九是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集资2800多万元用于教育,全县309所小学校舍全面改造一新。1985年长乐县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还采取财政、单位和个人“三结合”的办法,筹资500多万元定向培养各类技术人才3900多人。全县修建100多座影剧院,组建50多支文艺队伍。泮野村用30多万元修建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游泳池。兴建了田径场、郑和公园、文化中心。94%的村都有文化娱乐场所,全县有150多个村建了敬老院。

    十是促进社会治安安全稳定。过去,长乐宗族械斗频发,村与村、乡与乡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引发大规模械斗,甚至导致人员伤亡。村与村之间互不往来,不通婚。“草根工业”发展之后,大家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人的精神面貌大大改观,人的素质也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的团结和谐,安定稳定,人们走上正道,劳动致富,守法致富。

 

六、结束语

40年的岁月如白驹过隙,我们这些改革开放初期的参与者都已步入晚年。长乐县也已由县变为市,由市变为区,城市、乡间一片繁荣景象。当年我们谁都想象不到,一个纯粹原始农耕文化气质的长乐县,如今城乡处处是高楼洋房,国际机场、港口、大型火电厂、高速公路丶高铁、地铁……拉近了长乐与世界的距离。看到这一切,我们由衷地高兴,我们所付出的一切辛劳都是值得的!

    如今,长乐的“草根工业”已载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册。我想,如果没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开启了人类史上宏伟的改革开放的伟业,就没有长乐“草根工业”萌芽之机;如果没有长乐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广大干部为人民谋福祉而为政的高尚情操,具有敢为天下先,敢想、敢试、敢为、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长乐“草根工业”无法茁壮成长;如果没有长乐县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勇于开拓创新,长乐“草根工业”无法开花结果!这才是长乐“草根工业”之根,如今它深深扎入长乐这片厚土,根深叶茂,蔚然成林!我深深感激那个火红的年代,并祝祷未来的长乐更繁荣,长乐人民更幸福!

    当前,我们国家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长乐人民今后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坚持改革开放,以新的目标,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不断开拓进取,敢于担当,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