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改革动态 > 本会新闻

赵艾: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发展机遇

时间:2024-05-29 10:49

  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走势如何,目前企业格外关注。3月份全国两会召开。3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和一季度经济数据。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重要议题一是决定今年7月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二是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5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和1-4月经济数据。同一天,两个全国性重要会召开宣示了一系列国家关于房地产的重磅级政策。还是5月17日财政部正式首发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重要议题之一是研究《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宏观经济形势、改革走势及企业发展机遇作点分析。

  一、中央相关会议精神

  (一)关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召开。目前关于三中全会将推动深化改革的新的精神如下:

  1.意义。三个“面对”,六个“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2.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

  3.方向。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4.重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其他领域改革也要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实现纲举目张。

  5.目标。深化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6.原则。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

  7.方法。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改革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

  (二)中央政治局会议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关于经济问题的主要精神如下:

  1.形势判断。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鼓足干劲抓经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2.问题分析。会议指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开局良好、回升向好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要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3.总体要求。会议强调,要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4.主要任务。会议指出,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确保基层“三保”按时足额支出。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要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预期管理。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落实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要。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要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5.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6.改革开放。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积极扩大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7.住房问题。会议强调,要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继续坚持因城施策,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各方责任,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要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方案,确保债务高风险省份和市县既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要持续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多措并举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8.绿色发展。会议指出,要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认真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持续有力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9.民生社保。会议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抓好安全生产,推动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升级。各级领导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济南企业和专家座谈会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座谈会上企业地位非常突出。主要精神如下:

  1.参会发言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明胜,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左丁,安踏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浙江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冠巨,德国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徐大全,香港冯氏集团主席冯国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等9位企业和专家代表先后发言。点出各类企业名称,在过去并不多见。点出企业性质,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专家学者代表等。点明企业名称、人名与职务,引人注目。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地位显然得到上升,这牵涉到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形成问题。

  2.发言内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发展风险投资、用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治理体系、优化外资企业营商环境、推动香港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提出意见建议。

  3.透露的信息。下一步深化改革是侧重经济的改革,首当其冲的是企业改革。企业作为经营主体,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主体。总书记的首次调查是在企业家与学者中进行,表明进一步深化改革中企业的地位重要性,企业改革将是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预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企业改革的分量会很重。目前,正在进行的国企改革,将会得到深化与提升。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是社会财富的聚宝盆。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下,促进企业发展必当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首要的任务。这就给我们如何进一步提高市场活力、培育更多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增长及发展质量的改善,首先带来的是就业人员的增多。其次带来的是社会财富的增长。这种系列连锁反映,反映在社会层面上,就是财政收入不断增多,用于再分配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百姓的生活水准越来越高,日子过得才会越来越红火。

  二、中央相关政策精神

  (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

  3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4〕7号)。共六大部分20条。具体四方面“行动”,五个“保障”一个“要求”。

  1.实施设备更新行动4条,包括: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

  2.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3条,包括: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开展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

  3.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4条,包括: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

  4.实施标准提升行动4条,包括:加快完善能耗、排放、技术标准、强化产品技术标准提升、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供给、强化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

  5.强化政策保障5条,包括: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支持政策、优化金融支持、加强要素保障、强化创新支撑。

  文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政策解读,营造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工作专班,加强协同配合,强化央地联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方案和配套政策,落实部门责任,加强跟踪分析,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重大事项及时按程序请示报告。

  (二)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岀,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2024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2024年先发行1万亿元。

  1.历年国债发行情况。我国最早发行超长期国债是在1998年。超长期国债于2001年首次发行,2016年后发行规模明显抬升、以30年期和50年期为主。2001年,首批15年期和20年期超长期国债发行,推动国债期限结构优化;2016年以来,超长期国债发行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高达6200亿元;2022年,30年期记账式附息国债计划发行期数达12期,与关键期限国债相同。

  2.超长期特别国债发现情况。我国最早在1998年向国有四大行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主要是为了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等问题。2007年发行特别国债15500亿元,用于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2020年发行10000亿元抗疫特别国债。2023年底以来,多地会议及文件中提及谋划项目以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2024年,中国发行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2024年5月13日,财政部公布了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的有关安排。根据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包括20年期、30年期、50年期,都是按半年付息。

  3.超长期特别国债。2024年5月17日,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式首发。根据发行安排,首发的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为固定利率附息债,总额400亿元。在本息兑付日期方面,本期国债自2024年5月20日开始计息,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付息日为每年5月20日和11月20日,2054年5月20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根据财政部通知,本期国债招标结束至2024年5月20日进行分销,5月22日起上市交易。5月17日消息,第二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拟于24日招标:总额400亿元,期限20年。5月24日,根据财政部公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将正式首发,首发的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是固定利率附息债,发行总额为400亿元,从今年5月25日开始计息,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付息日为每年的5月25日和11月25日,在2044年5月25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三)房地产政策调整

  5月17日成为一个具有转折点意义的特殊日子。关于房地产的一系列重磅级政策出台,意味着2017年以来关于房地产特别是商品房的严厉的“限贷” 政策正式退场。

  1.两个会议。5月17日,上午下午各开了一个会。都是关于房地产政策的。上午的视频会:“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刻认识房地产工作的人民性、政治性,继续坚持因城施策,打好商品住房烂尾风险处置攻坚战,扎实推进保交房、消化存量商品房等重点工作。下午的吹风会:“央行、金融监管总局、住建部和自然资源部四部委的政策吹风会”。围绕保交房、围绕收购商品房用做保障房,披露了更多的实际操作层面的细节。

  2.房地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房地产特别是商品房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财政收入,金融贷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居民的居住质量等多个方面。目前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产值占我国GDP的20%左右,房地产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40%,房地产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房地产估值占全国城镇居民财产总量的60%。

  3.房地产发展累积了巨大风险。多年来房地产特别是商品房建设,一直在高速发展,毫无疑问形成了巨大的泡沫。房价一路飙升,不仅增加了购房者的负担,而且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不但降低了居民消费水平,而且挤压了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等等。整体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造成巨大的风险。

  4.国家出手调控并取得一定成效。为了防范和化解房地产泡沫带来的巨大风险,从2017年开始国家开始着手进行调控,特别是2021年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包括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债务实行“三条红线”,控制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规模,限制各类社会资本流向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打击炒房、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以及进一步限购、现贷、限售、限价等政策。随着国家和地方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落实,2022年开始,一方面全国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大多数城市的房价开始回落,房地产泡沫上升的势头开始受到遏制,应该说调控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5.调控也对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多方面影响。国家出手对房地产泡沫挤压和高房价遏制的同时,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商品房的开发和销售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进入了严重萧条时期。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商品房投资额、地方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额,下降幅度都超过了30%。相当一部分房地产企业陷入债务泥潭,岀现生存危机。一些地方因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度减少,财务负担加重而难以为继。银行房地产贷款的不良资产比例也相应提高,部分城市开始出现“烂尾楼”。并程度不同地引发群体性事件。社会矛盾和金融风险开始集聚。

  6.为了防止房地产硬着陆国家采取了反向调节的一系列措施。2023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有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保交楼”的政策。意在支持房地产企业融资,缓解各种限购、限售、限贷、限价等行政干预措施带来的问题。以防止房地产销售持续下滑,阻止商品房价格快速下降,化解房地产企业的债务持续危机等等。这些反向调节措施,试图既防止房地产泡沫继续放大,又防止房地产泡沫破裂和房地产市场硬着陆带来的风险。但问题是泡沫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化解泡沫的危险也非一日之功。一系列反向调节政策措施的作用并不明显,2023年房地产继续大幅度下降,全国房地产销售额下降8.5%, 施工面积下降7.2%,新开工面积下降20.4%,绝大多数大中城市的房价继续下落,一大批民营房地产企业被迫破产或重组,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也下降17.9%。房地产的泡沫是一个接一个破裂,风险也在不断的积聚。

  怎么办?实践在呼唤,社会在期待。5月17日的两个会及其相应的政策调整就是积极主动的回应。

  此外,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

  三、宏观经济运行各项主要指标

  (一)一季度经济主要指标回顾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了5.3%的实际增速,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高于两会确立的全年5%的增长目标与此前的市场预期,中国经济迎来开门红。

  1.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畜牧业平稳发展。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490万吨,同比增长1.4%。

  2.工业。生产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加快。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比上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分产品看,充电桩、3D打印设备、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7%、40.6%、39.5%。

  3.服务业。增势较好,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7%、10.8%、7.3%、7.3%、6.0%。

  4.消费。市场销售稳定增长,服务消费增长较快。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27亿元,同比增长4.7%。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2%、13.2%。一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0.0%。

  5.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0042亿元,同比增长4.5%,比上年全年加快1.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8%、12.7%。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42.7%、11.8%;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4.6%、16.9%。

  6.进出口。货物进出口稳定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101693亿元,同比增长5.0%。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0.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3%。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2%。

  7.物价。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持平。一季度,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7%。

  8.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微降。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一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8588万人,同比增长2.2%。

  9.收入。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9元,同比名义增长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50元,同比名义增长5.3%,实际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96元,同比名义增长7.6%,实际增长7.7%。

  从上述9个方面的指标看,一季度经济运行呈现出七大主要特征:一是GDP增速超出预期,但微观感受和宏观统计之间存在较大“温差”;二是工业生产加快,高技术制造业与消费品制造业生产增长较快;三是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拉动制造业投资加快增长,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有所修复;四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收窄但负向循环并未打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延续发挥托底作用;五是服务消费增速显著回落,商品消费增速低位徘徊;六是价格水平仍处低位,消费品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持续负增长;七是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依然偏低,居民谨慎性动机仍较强。总体来看,一季度经济开局起步平稳,但供需失衡的矛盾并未缓解,甚至部分领域有所加剧。

  (二)4月份及1到4月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4月份,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生产需求平稳增长,就业物价总体向好,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1.工业。生产加快,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比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9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制造业增长7.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9%,比上月加快3.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加快3.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2%;私营企业增长6.3%。分产品看,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5.0%、39.2%、31.9%。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比1-3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4%,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2%。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055亿元,同比增长4.3%。

  2.服务业。持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4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5%。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0.8%、6.1%、5.4%、4.3%,分别快于服务业生产指数7.3、2.6、1.9、0.8个百分点。1-4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0%。1-3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5%。4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4%。其中,铁路运输、道路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3.消费。市场销售保持增长,服务消费增势良好。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99亿元,同比增长2.3%;环比增长0.0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026亿元,同比增长2.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73亿元,增长3.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1784亿元,增长2.0%;餐饮收入3915亿元,增长4.4%。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3%、12.7%、8.5%和6.4%。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026亿元,同比增长4.1%。全国网上零售额44110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7356亿元,增长11.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9%。1-4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8.4%。

  4.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43401亿元,同比增长4.2%;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0%,制造业投资增长9.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8%。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925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2%;新建商品房销售额28067亿元,下降28.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3%。民间投资增长0.3%;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7.2%。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7%、14.5%。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49.6%、10.2%;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7.6%、19.9%。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下降0.03%。

  5.进岀口。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继续优化。4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6389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出口20762亿元,增长5.1%;进口15627亿元,增长12.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135亿元。1-4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138053亿元,增长5.7%。其中,出口78113亿元,增长4.9%;进口59940亿元,增长6.8%。1-4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5.3%,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5.1%。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0.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6%,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2%。

  6.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1-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和上年同月均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1%;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9%,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5%。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5小时。

  7.物价。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稳中有升,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降幅收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1%,上月为下降1.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1.4%,衣着价格上涨1.6%,居住价格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4%,交通通信价格上涨0.1%,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8%,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8%。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果价格下降9.7%,粮食价格上涨0.5%,鲜菜价格上涨1.3%,猪肉价格上涨1.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1-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4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0%,环比下降0.3%。1-4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7%和3.3%。

  从上述七项指标看,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平稳,虽然部分指标受节假日错月、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但工业、出口、就业、物价等主要指标总体改善,新动能保持较快成长,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下阶段,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四、全年经济走势展望及企业机遇

  (一) 综合考虑看有利因素增多

  从政策层面看,一季度宏观经济政策靠前发力但留有余地。

  从货币政策看,2024年1月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4月央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利率1.75%,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从财政政策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先发行1万亿,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对于此前增发的万亿国债,2月发改委完成了全部三批共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清单下达工作,并推动所有增发国债项目于今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这将对于二三季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形成一定支撑;此外,今年将持续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通过结构性财政政策精准呵护新质生产力及短板领域的增长动能积蓄。不过一季度专项债发行进度为16%,节奏慢于上年同期,二季度或将发行提速。

  从房地产政策看,岀现历史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仅仅是具体政策层面的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组合拳的操作,强烈表达了决策层对房地产的态度。可以说,调控最坚决,组合拳最多,回应市场最到位。

  此外,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方案的落地也同样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并将在持续推动制造业投资与生产,扩大商品消费需求等领域发挥拉动作用。

  (二)拖累经济运行的风险与挑战

  1.外需虽有改善但大国博弈态势未改。“新三样”出口或承压。在中美之间“脱钩”与“去风险”背景下,2023年中国占美国总进口的比例已由2018年的21.2%波动回落至2024年一季度的13.13%,累计下行约8个百分点,欧盟占比由2021年的15.16%下行至2024年一季度的13.96%。

  2.大选年不确定因素和变数增多。2024年全球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选举。大选年各国政策趋于极端。近期欧美又以中国太阳能、电动车和锂离子等新兴领域产能过剩冲击世界市场为由挑起新一轮的外贸争端。4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期间不断提及中国新兴领域产能过剩。后续看,产能过剩争端下“新三样”以及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或面临压力。总体上看,大国博弈背景下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外需改善对于工业生产和制造业投资的拉动仍存变数。

  3.消费依然不振。居民信心仍未完全恢复。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虽同比增长6.2%,快于GDP增速,但相较常态增长趋势依然差6%。低收入群体就业压力加大也会削弱该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与此同时,消费者信心指数、预期指数及满意指数仍位于历史低位。比如一季度商品零售总额仅同比增长4%。

  4.供需失衡压力加大。从一季度数据看,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3.6%,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为2020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值。其中,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和食品制造等下游消费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明显,汽车制造、电器机械、食品制造产能利用率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7.1、3.1和1.6个百分点。3月份计算机、通信电子、汽车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装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速较1~2月均有所回落。大规模设备更新一方面可以淘汰落后产能,但另一方面或将带来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领域的产能过剩。

  5.宏观债务风险依然处于高位。据测算,在财政发力以及企业设备更新等推动下,一季度宏观杠杆率大幅攀升5.57个百分点至314.29%,2024年宏观杠杆率或将进一步走高突破320%。宏观债务风险依然高位运行,付息压力依然较大,若以4%左右的付息成本计算,付息规模占GDP的比重仍将超过10%。在各部门资产负债表受损、名义经济增长依然承压的背景下,付息压力将进一步加大金融压力。

  (三)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及企业机遇

  国家仍会在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提振物价以及激发动能等方面着手,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持续支撑经济回暖的势头得以延续,特别是改革催动的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积极效应,将给企业带来利好预期和发展新机遇。

  1、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将继续发挥稳增长作用。

  一是继续提振稳增长信心。当前消费者信心指数、满意指数与预期指数仍处在历史低位,企业经营状况指数相较去年同期也有显著差距,稳增长提振信心的力度仍将加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形成政策合力,引导预期进一步改善。

  二是财政政策保重点和底线。积极财政在“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导向下,财政支出规模将继续保持一定强度,支出结构会进一步优化,更多向短板领域、民生领域与创新领域倾斜,同时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会进一步加强,积极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此外,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将会更注重政策效果,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精准性和连续性。

  三是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一定力度。在货币供应量、存量社融增速等中介目标层面将会继续保持偏宽松的取向,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通过继续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等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并有效配合财政政策提振内需、解决资金沉淀等问题,并力促物价与资产价格水平有所回升。结构性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有力,继续发力支持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等,精准支持重点领域。

  2、促消费力度将会加大。

  截至2023年末,我国居民部门最终消费率仅有38%,在全球来看属于最低水平,而同期最终消费对于增长的贡献率却达82%,2024年一季度消费的增长贡献率虽有所回调,但依然保持在73.7%的较高水平。未来稳定与扩大消费依然是扩大内需的最主要抓手,政府工作报告也将“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列为扩大国内需求的首位。

  一是短期看,有必要向低收入群体发放现金或数字货币,特别是针对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的中低收入人群。

  二是中期看,有必要调整完善个税体系,包括下调中低档个税税率、延续并加大个税优惠政策力度、研究建立个人与家庭申报相结合的所得税税制等,以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与意愿。

  三是长期看,有必要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支持居民通过财产、技术、数据、知识等要素获得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占比,通过转移支付、税收调节等手段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四是将通过供给引导消费扩容与升级。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通过“优化供给”来激发消费潜能,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以及养老、育幼等新兴领域与短板领域的供给与消费。

  3、房地产调整政策将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把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落实好。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预计将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

  二是降低全国层面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将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从不低于20%调整为不低于15%,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从不低于30%调整为不低于25%。

  三是取消全国层面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首套房和二套房贷利率均不再设置政策下限,实现房贷利率市场化。

  上述首付比例、房贷利率政策调整后,各地可因城施策,自主决定辖区内首套房和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下限,也可不再设置利率下限。

  四是下调各期限品种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五年以上首套房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为2.85%,可更好满足住房公积金缴存人住房需求。

  五是让购房人按合同约定如期拿到验收合格的房子。打好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防范处置烂尾风险,推动项目按时保质交付,让老百姓按合同约定如期拿到验收合格的房子。

  六是支持地方以合理价格收回、收购闲置存量住宅用地。

  4、新动能的辐射带动作用会增强。

  一是通过包容性监管、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新业态、新模式、新行业的积极性。

  二是鼓励数字经济与其他产业、行业与企业持续融合升级,发挥数字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支持装备制造业设备更新等相关投资,加强高端制造业产业链条的协同促进,加强装备制造业对相关服务业和相关消费的带动。

  四是防化产能过剩风险。将针对不同类型产能过剩采取差异化措施解决问题。在周期性与结构性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方面,将加强供给侧改革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推动有序的市场出清与优胜劣汰。在摩擦性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新兴领域)方面,将适当加大对于终端消费的补贴、培育新的消费习惯促进消费升级,促进产业链的延长与融合,充分发挥创新型供给对于需求的拉动作用。

  总之,今年后面的七个多月时间,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会逐步显现,由此而推动宏观经济形势会进一步好转。特别是第二季度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会出台一系列推动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有力度的改革举措,会大大提振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的信心,同时会使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的活力迅速转换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所以尽管还存在不少挑战和困难,发展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固,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是不言而喻的。

  (根据言者前不久在广东省珠海市有关场合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