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聚焦改革 > 地方改革

两会热词 |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全力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

时间:2024-01-26 13:49 来源:央广网

  1月23日上午,安徽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省长王清宪作政府工作报告。干货满满的报告中,农业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安徽是农业大省,2023年,安徽省“三农”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安徽有力应对“烂场雨”等多重挑战,粮食总产超830亿斤,实现“二十连丰”,全省人民的“米袋子”更满了。全省农民收入人均首次突破2万元,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更鼓了。

  建设高标准农田 加强科技支撑

  要产粮,要有地,更要好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安徽省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安徽省政协委员、民建阜阳市委会主委张进就如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管护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张进介绍,安徽省目前已建成61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面积超过500万亩。通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切实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安徽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提供了坚实支撑。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张进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建设任务繁重,建成后管护不力,高标准农田“非粮化”、“非农化”的现象时有发生。“要改变过去‘重沟渠路轻农田’的做法,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实施,以适应粮食生产高产稳产、抗灾能力强、轻简化、规模化、大型机械化、智能化等现代化发展要求。”

  张进表示,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制订出台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标准,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数字化监管体系,建立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管理平台,推动数据融合应用,全力构筑粮食安全数字化屏障。

  粮食丰产稳产离不开科技支撑。安徽省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夯实粮食生产能力。

  来自亳州的省人大代表焦瑞是一名无人机飞手,从事植保飞防服务,对于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重要性他深有感触。“智能农机适用于大规模、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对于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生产不太适用;且前期成本高,需要一定的技术门槛。”焦瑞表示,皖北地区“小田变大田”正在推进中,地块连片适合智能农机作业环境的相对较少,智能农机的推广应用场景还有待加强。

  做好农业增值大文章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2023年,安徽启动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今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提出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构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力争肉牛饲养量达200万头。

  如何利用好农业资源优势,继续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参加安徽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对此十分关注,纷纷建言献策。

  利辛县是安徽省传统养牛大县。“不能停留在卖活牛的层面,要加强肉牛全产业链建设。”安徽省人大代表、利辛县委书记张吉明说,“利辛县目前肉牛规模养殖场365家,肉牛饲养量12.5万余头,均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今年我们将继续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细化工作清单,推动现代肉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全力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和“大厨房”,利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吉明在调研中发现,与人们印象中的黄牛不同,皖北地区饲养的牛以西门塔尔等国外品种为主,以前随处可见的皖北黄牛不但数量陡然下降,牛源不足也已成为突出问题。因此,他建议,从摸清家底、借助先进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健全产业链、出台保护政策、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等方面开展工作。“强化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建立健全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制定针对性的经营战略。同时以皖北黄牛为载体,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

  《政府工作报告》全面部署了2024年“三农”工作,如何将这一“施工图”变为“实景图”?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汪学军表示,要始终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聚焦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四良两优”多点发力,当前重点抓好小麦、油菜田管工作,为夏粮丰收打好基础,确保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830亿斤以上,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勇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大力推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勇当农业强国建设的先行省。

  食品健康安全受关注

  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发展绿色食品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023年,全省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约1.2万亿元,虽然有些发展,但是与农业强省相比,我们还有一些不足,还有一些差距。”安徽省政协委员、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永生说,比如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标准化生产能力不强、科技赋能有待提升等。

  在提案中,韩永生通过重点企业、特色产业的对比,希望从农业强省的产业亮点中为安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寻找方向。“食品的标准化生产能力还不够强,制约了产业做大做强。”韩永生表示,安徽虽然拥有众多的食品产业相关资源,但食品安全标准数量较少,备案的食品企业标准17311项,与农业强省、江苏和山东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以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为例,徽州臭鳜鱼、淮南牛肉汤、符离集烧鸡等三个产业相关标准仅有11项,而广西柳州螺蛳粉一个产业的全产业链就有标准569项。

  点外卖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追求方便、快捷的同时,对安全营养健康食品也有着新需求。在调研走访中,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堆草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戴文祥颇有感触。

  戴文祥是安徽宣城市宣州区向阳镇家喻户晓的“新农人”。10年来,他饲养土鸡等家禽家畜,走绿色养殖路线,带领3000多农户依靠养鸡、卖鸡蛋,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在走访中戴文祥发现,安徽省食品安全的监管制度存在瑕疵,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及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外卖行业质量更是良莠不齐。为此,他建议应当从问题食品的流通渠道进行监管和惩罚。“监督管理部门要多头联合,制定严格的食品监管体制,对出售问题食品的销售商,进行严厉处罚。同时,要不定期、常态化巡查市场,对严重违规企业实行退市处罚制度,引导企业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首责和主责。”

  新农人,新愿景。“希望今年我省出台更多关于青年返乡创业和回归基层工作的政策。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乡村致富路上的‘生力军’,展示新时代新农人风采,为乡村振兴赋能添翼。”戴文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