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绿色交通、绿色科技、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等等,都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重在实践,重在行动。
一、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成就显著
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中国不仅有意愿、有决心,而且重行动、建机制。共建“一带一路”10年间,中国与共建各方积极开展绿色发展政策对话,分享和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和成效,增进绿色发展共识和行动,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目前,中国已同有关方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同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32个共建国家共同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还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帮助共建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积极帮助共建国家加强绿色人才培养,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目前,已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3000人次。
中国制定实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帮助共建国家建设了一批清洁能源重点工程,为所在国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绿色产能及装备制造合作,建立绿色金融和绿色贸易体系,这些实际举措掷地有声、稳扎稳打,让中国与共建国家建立起“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
实践表明,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理念引领不断增强,交流机制不断完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实现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当然也要看到,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突出,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水平有待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约束条件更为严格。实现绿色引领、互利共赢,既需要不断完善绿色发展政策支撑,搭建绿色交流合作平台,建立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又需要更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健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团体,乃至家庭和个人参与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积极性。
二、深化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任重道远
面向未来,深化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进一步扩大绿色发展朋友圈,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的支持,落实“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北京倡议,进一步汇聚政府、企业和公众推动绿色发展的合力。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支撑能力,建立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等重大合作项目落地见效,拓展绿色科技、绿色产业、绿色贸易合作。要进一步强化绿色能源投资和技术合作,助力共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要进一步深化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务实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入对接,持续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一项重要行动就是促进绿色发展。中方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继续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到2030年为伙伴国开展10万人次培训。
以“共建绿色丝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也发布了三项成果清单。分别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北京倡议、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中亚区域绿色科技发展行动计划。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北京倡议倡导各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治理、污染防治、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深化“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
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旨在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探索开展绿色投融资与绿色项目评价工作,创建共建“一带一路”绿色标准体系,为解决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投融资瓶颈问题,打造沟通合作平台并提供务实解决方案。
中亚区域绿色科技发展行动计划旨在充分利用中国和中亚各国在生态治理、高效节水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经验和技术,搭建对话机制,通过一系列绿色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为中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这3项成果清单既肯定了10年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也为解决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投融资瓶颈问题,打造沟通合作平台提供了务实解决方案。
总之,中国将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生态文明领域务实合作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内容,持续推动提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水平。落实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行动任务和高级别会议确定三个方面的成果清单任务。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绿色丝路行等活动,实施“一带一路”生态环保人才互通计划,围绕重点领域开展政策对话和经验分享等具体行动,帮助共建国家增强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和能力。根据共建国家切实需求,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推动低碳示范区建设,创新性设计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丰富能力建设形式和内容等。
三、认真推动落实“公民十条”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中国示范
今年6月5日是环境日,生态环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当日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简称“公民十条”)。“公民十条”最早是2018年6月5日发布试行版的。修订后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环境监督、共建美丽中国等十方面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新“公民十条”在“呵护自然生态”中增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语句,并将“共建美丽中国”中的“自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修改为“自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模范践行者”,推动公众“知行合一”,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二是引导公众践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目标更加明确。如,“关爱生态环境”这一项,将公众学习掌握的知识扩展到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方面,并强调了学习掌握环保相关技能的重要性。
三是结合公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规范作出相应修改。如,将“减少污染产生”中的“避免噪声扰民”更为精确地修改为“避免噪声扰邻”,强调居家、公共区域中与邻居、邻座等相邻人群的和谐文明相处。同时增加了“不随意倾倒污水”这一针对生活中较为常见问题的规范,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公众践行短板。
四是响应国家全面节约和绿色消费号召,差异化引导公众行为。分别在“节约资源能源”和“践行绿色消费”方面增加“拒绝奢侈浪费”和“理性消费、合理消费”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区域存在践行难度差异的情况,将“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简化为“合理设定空调温度”。
五是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修正规范内容。如,因各地社会监督渠道的变化,将“劝阻、制止或通过‘12369’平台举报破坏生态环境及影响公众健康的行为”修改为“劝阻、制止或曝光、举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浪费粮食的行为。”
新“公民十条”,既包括理念价值观,也包括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更强调公民的实际行动。“绿色必跑”就是具体落实新“公民十条”,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由民间自发组织,但牵动国内外方方面面的眼光和注意力。应予鼓励、支持和引导。使其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不同国家的年轻人积极参与,对内成为具体践行新“公民十条”,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品牌。对外成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命运共同体的的名片。
总之,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是一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共建国家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仅意味着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内容的深化,也意味着影响甚至重塑共建国家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个理念和倡议问题,也不仅仅是个国际经济合作问题,而是涉及到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影响到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变化的国际文化政治问题。重要的在于实践,在于行动。
“绿色必跑”先跑起来!
(根据2023年11月6日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要配套活动第三届碳中和公民行动大会上作者的主题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