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改革动态 > 会员新闻

与改革同行——记中改院成立25周年

时间:2021-07-24 00:57

 11月1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迎来成立25周年纪念日。

 自1991年诞生以来,中改院坚持以“直谏中国改革”为己任,为建设中国改革智库全力奉献,中改院向中央有关部委提交了200多份政策建议报告,出版了290余本改革研究专编著,公开发表了2000多篇改革研究论文,获得了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奖项。

 25年来,中改院紧扣改革主题,坚持问题导向的改革行动研究、服务党和国家改革决策的政策咨询研究、改革理论创新的基础性研究,在中国诸多改革大考中发挥了社会智库重要而积极的作用:1993年,提出“从国有企业向国有资本过渡”的改革建议;1995年,提出“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003年7月,在应对SARS危机中,首倡“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2004年,建言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09年,承担国家发改委委托的“十二五”改革研究,提出“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进十二五改革”。这份报告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起草的参考;2013年6月,提交的“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30条建议)”,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的参阅件;2015年7月,受国务院办公厅委托,承担“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这是社会智库首次参与国事评估;2015年改革研究报告《转型抉择:中国经济转型的趋势与挑战》总论被用作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起草的参阅件。

 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座谈会,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会上当场向迟福林交办行政权力结构调整的研究课题。加班加点、挑灯夜战、深入调研,在迟福林的带领下,中改院形成《面向2020年的行政权力结构改革(60条建议),得到了高度认可。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说,“中改院一直把行政体制改革作为研究重点课题,特别是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市场监管、改革行政权力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25年来,中改院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研究机制,成为中国改革研究重要基地,已发展为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也为我国智库发展提供了可供复制和研究的经验。

 坚持“小机构、大网络”。中改院坚持“小机构、大网络”的运作体制,形成了由2000余名来自50多个中央相关部委以及3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的专家学者构成的“大网络”,其中核心层网络专家有100人左右。50人的“小机构”,凝聚起了“大网络”,有效整合多方面的智力资源,为不断提高研究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持。

 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改革故事。中改院长期执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中德双边政府合作项目,与数十个国家的政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中改院曾是博鳌亚洲论坛唯一的智力支持机构,连续5届为论坛年会提供主题议题设计等智力支持。2007年,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研究撰写以“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为主题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向外交部提交2014年APEC峰会主题议题研究报告;2014年发起设立中欧改革论坛,率先提出并不断建言加快中欧自贸区建设;中改院发布的《中欧自贸区——2020:深化中欧合作的重大选项》研究报告,已引起中国与欧盟方面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加强服务“一带一路”区域对外开放战略研究。

 坚持创新,以公益化为导向,企业化运作。不要财政拨款,依靠社会力量办社会智库,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公益性一直是中改院始终坚持和不断强化的基本导向,中改院还自筹经费建设中国改革信息库,抢救性收集了我国改革开放形成的一批重要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独特的运作模式,形成了中改院独特的文化氛围。恪守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和价值追求,中改院汇聚了一支尽心竭力、直谏改革的知识分子团队。“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长、转型、改革的关键时期,中改院将继续坚持独立灵活的体制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好地服务于改革政策决策,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承担好新型社会智库的历史责任”,中改院院长迟福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