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头条

宁吉喆: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巩固经济恢复基础

时间:2023-06-29 14:17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作者:宁吉喆

  一、经济运行基本面复苏向好

  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以来,国内外无论是经济界还是媒体界都为之一振,纷纷上调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全年的预期。从四五月份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基本面差强人意,有些指标稍有波动;不过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整体情况就显得不尽如人意,现实指标和复苏态势预期之间存在差异。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发展、运行仍旧处在复苏向好、连续复苏的态势。

  首先,从消费端来看,疫后消费恢复性增长,带动了整体消费水平复苏。众所周知,疫情极大程度影响了群体的聚集性和流动性消费,主要包括餐饮、住宿、零售、客运、旅游、文化娱乐等,在疫情防控政策较快实现转变之后,这一类消费理应迅速反弹。当然,现实情况下,消费虽未达到部分人预测的报复性增长,但至少实现了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其中,餐饮收入表现最为亮眼,1-5月份餐饮数据同比去年增长30%-40%;住宿业和零售业数据表现稍逊一筹;同货运在疫情期间基本保持畅通相比,客运受疫情抑制影响显著,不过无论是从“五一”劳动节出游数据还是从公布的整个铁路客运量、民航客运量、公路客运量数据来看,客运量现已基本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其中,铁路客运量恢复到2019年的98%,航空则基本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虽然国际航运尚未完全恢复,但国内航空已然复苏完全。旅游业同样恢复良好,按照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旅游数据,“五一”劳动节五天假期间出游人数达2.74亿人次,而端午节三天假期出游人次已超过1亿。就出游人数而言,也已经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文娱行业,电影票房再创新高,一些大型演唱会、体育活动有时甚至一票难求。文化娱乐领域的消费复苏带动了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基本恢复至2018年、2019年的水平。

  其次,从生产端来看,服务业的较快恢复拉动了生产的增长。消费和生产在服务业是同时发生的,疫后消费的恢复直接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不论是服务业增长率还是批发零售增长率都出现明显复苏态势;从生产方来看,经济复苏呈现以服务业增长为主、农业增长为辅的态势,一季度我国农业增长了3.7%,而服务业则增长了5.4%;从消费方来看,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总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6.6%,展示了近年来消费增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消费带头、服务业驱动,使得我们在需求侧和供给侧都有了基本的经济增长链。

  再次,从宏观指标来看,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总体表现稳定。经济增长指标而言,我国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4.5%,领先于美、日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物价指标而言,我国1-5月份月平均物价水平增长率为0.8%,5月份当月上涨了0.2%;就业指标而言,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月份回落到至2%,1-5月份平均失业率为5.4%;外汇指标而言,我国外汇储备稳定在3.1万亿美元,外汇顺差扩大,出口保持基本增长。总之,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在世界范围内表现良好。

  过去,我们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的分析有所欠缺,近年来我们逐步加大了对这三大安全指标的重视程度。在粮食安全上,截至6月19日,夏粮已经收获了90%,收成良好,粮食安全得到了充分保证;在能源安全上,当前我国原油、原煤、发电均保持基本增长态势,能源价格稳定,供给充足;在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上,我们可从两个行业来考察。一是装备制造业,1-5月份我国装备制造业增长了8%,相较于工业3%的增长率高出5个百分点,专用设备、通用设备、运输设备都实现了较高的增长;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行业,众所周知,“卡脖子”环节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领域,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内投资增长超过10%,外资增长则达到了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甚至更高,从生产投资来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保持了一定的稳定和韧性。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今年基本面呈现连续复苏态势持肯定态度。

  二、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固

  1、经济增长尚未回归正常区间

  所谓正常区间,指的是经济潜在增长率所在区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为4.5%,低于去年4.8%的增长率。三年疫情期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4.5%。疫情第一年经济增长率只有2.2%,第二年经济增长了8%(调整后为8.4%),第一年的低增长率在第二年有所弥补。去年我国经济只增长了3%,今年的经济增长要弥补去年的增长不足,但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当前的经济增长率尚未达到这个效果。而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虽有所上升(去年二季度仅增长0.4%),但要弥补去年增长不足所造成的欠缺,仍需要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目前我国经济仍然处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区间。

  2、经济恢复不平衡问题显现

  首先,大宗消费恢复速度滞后于聚集性、接触性、流动性消费。大宗消费主要包括住房消费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相关消费,如家电、装修和家具等,这形成了一条较长的产业链条。此外,汽车也被视为一种大宗消费,尤其是在四月和五月份,该行业的消费开始回升。然而,这些大宗消费以及绿色消费、信息消费、升级消费的恢复速度仍然落后于疫后消费的整体恢复速度。

  其次,投资的恢复滞后于消费的恢复。5月份房地产投资降幅扩大了一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降幅也都有所下降,投资的恢复整体不及消费的恢复。从投资类别来看,民间投资的恢复又不及大项目的恢复。去年民间投资年增长0.9%,今年1-2月增长0.8%,1-3月增长0.6%,1-4月增长0.4%,1-5月民间投资增长更是由正转负,下降了0.1%。

  再次,工业的恢复滞后于服务业的恢复。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了10%左右,而工业只增长了百分之三点几;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我们常说要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去年经济增长3%,而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只有2.9%,相差0.1%,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4.5%,而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只有3.8%,相差0.7%。我们发现,本应基本同步的两个增长率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青年劳动力就业滞后于主体劳动力就业。主体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下降至5%以下,而青年劳动力的同期失业率高达20.4%,远远高于主体劳动力失业率。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恢复在多层面上都呈现出不平衡态势。

  3、微观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

  1-4月份的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下降了20.4%,尽管相较于1-3月份21.6%的下降幅度有所改善,但仍存在20%的利润下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订单不足。PMI的调查数据显示,近60%的企业反映市场订单不足,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一比例更高。同时,企业的应收账款已经连续20个月增长了百分之十几。虽然目前已经在尽量处理中小企业拖欠账款的问题,但现存的账款得到处理的同时,新增的账款又不断涌现,问题仍然十分严峻。企业产成品库存去年增长了百分之十几,今年1-4月份情况虽有所改善,产成品库存增长率仍达到6%。同时,企业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虽然进口价格下降减轻了一部分企业的成本压力,但受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整体企业成本仍在上升,企业每百元资金中成本上升1元以上。

  这些微观生产经营的指标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目前我国宏观指标总体稳定,微观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各种困难。当然,这与市场预期不稳、市场信心不足息息相关。5月份制造业企业PMI调查指数降至48.8,尽管大企业的PMI调查指数在五月有所回升,上升至50,但中小企业指数仍在不断下滑,其恢复速度又不及大企业。因此,我们目前必须采取措施巩固经济恢复的基础,对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三、政策建议

  1、坚持问题导向

  以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为导向,坚持宏观调控方向,明确宏观调控重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宏观调控问题最重要的是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宏观调控是为了应对经济周期,当前的宏观调控方向就是要推动经济运行的持续恢复,促进经济增长回到正常的区间,我们要坚持逆周期调节的宏观调控方向不动摇。实际上,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的两会都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宏观调控大盘的,我们不能因为经济恢复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成绩,就动摇了宏观调控方向。我们要坚持宏观调控,坚持逆周期调节的方向。

  2、明确宏观调控重点

  我们必须明确,宏观调控的重点是解决经济恢复不平衡的问题。举例来说,对于大宗消费滞后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促进消费,特别是推动大宗消费恢复,最近新能源汽车税收延长4年,这就是促进大宗消费恢复的一个信号。又比如民间投资一降再降,我们就要坚持将民间投资、民营企业大政方针政策尽快落地。针对投资领域的下滑、工业领域的滞后,我们要把现代产业体系放在重要的位置,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相结合,促进低碳、绿色经济的发展,吸引社会投资。总而言之,宏观调控的重点要针对经济生活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帮助微观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宏观政策不能自娱自乐,要落实到微观,要在微观上能够有所反映。

  3、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6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一批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政策。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我们要防止悲观预期的自我实现,防止紧缩效应的自我实现,防止经济螺旋式收缩的状况发生,因此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4、把握宏观调控节奏

  出台宏观政策宜早不宜迟,现今已是六月份,宏观政策最早要在第三季度发挥作用。我们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节奏,就要做到宏观政策的出台要尽早、尽快又落到基层、落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