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改革动态 > 本会新闻

彭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发展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3-02-19 20:50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任务,会议还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想就发展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问题谈几点体会。这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成果。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19世纪中叶,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那一年,马克思30岁,恩格斯只有28岁。在其后的近50年间,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和深刻矛盾,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理想信仰和理论基础,也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歌德曾说过:“理论总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就在于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里说的“随时随地”,强调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时代化。说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早在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为了解决“本本主义”的倾向,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不能当作教条,而应当成为“行动的指南”;不仅要了解其“一般规律的结论”,更要学习其“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见中共简史第83页)应该讲,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主义,到1949年建国,中国社会革命所取得的胜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成果。同样,今天我们回顾中国改革44年所走过的路程,也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

  长期以来,无论是西方的学者或政治家,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把市场经济当成是与社会主义不可兼容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一度成为公认的金科玉律。但在上世纪,中国改革发端的1979年,小平同志就凭直觉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官员认为是小平同志的口误,在公开发表时专门做了修改。在其后十几年间,改革不断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改革的目标模式也随之不断调整。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商品经济,再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直到1992年初,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在1993年10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确立,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最关键的理论突破在于,揭示了“计划”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在性质上都属于手段和方法,与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必然联系。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传统观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不是拘泥于外来的一成不变的教条,也不是迫于西方的压力或说教,完全是出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需要,完全来源于中国改革实践中对计划和市场两种体制的再认识。

  实际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计划与市场谁更有效率?在资源配置中是政府起决定作用,还是市场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实践中争论了几十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解决。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作出决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个字之差,但对市场是一个全新的定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又一次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对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回顾改革开放44年,我国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通过理论、实践、制度上的创新,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曲折漫长,任务艰巨。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已经整整三十年了,目标还远未达到,社会上还总是有去市场化的动向,我们还要时刻为捍卫之而斗争。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三、发展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是改革人庄严的历史责任

  长期以来,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发展无止境,改革亦无止境,改革永远在路上。同时更应该强调的是,我们当前应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彻底转变,加快建成比较成熟、完善、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经过30年市场导向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已经完备成熟,可以正常发挥作用了呢?应该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过去的十年,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的攻坚战,加快改革的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但是,距离建成一个成熟、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差距,“重点领域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例如,市场体系仍不够完善,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还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仍然过多,一些行政垄断、市场壁垒、地区分割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全国市场的统一,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民营经济平等竞争的地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一些歧视、怀疑甚至黑化民营经济的现象屡有发生,极大影响了民营企业家的市场预期和信心,弱化了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这些问题和挑战要求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推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担起发展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成果的历史责任。

  近年来,中央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上发出明确信号,在积极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文件。二十大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也很有针对性。这些市场化改革举措的提出和落地,无疑可以为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动力。

  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是有着优良的传统的。也是做出过历史贡献的,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央与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评价。像80年代著名的巴山轮会议,把最前沿的市场化改革模型引入中国,提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概念。这次会议实际是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与中国社科院的名义联合举办的。90年代,研究会的一些老领导、老专家,如安志文、高尚全、杨启先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划以及理论实践做出很多贡献。高尚全老会长先后六次参加中央文件起草,在建立劳动力市场方面向中央领导大胆建言,做出了独到的贡献。近年来,研究会在完善和加快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一些重大课题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一些重要成果获得中央领导肯定和国家新闻出版奖。

  今年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十周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也将迎来成立4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会里拟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请诸位理事积极参与,全力支持。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改革者的精神和优良传统。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忘初心,坚持真理、锐意创新、与时俱进。这也是发展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历史责任。这里我还是想重点谈谈解放思想、坚持真理问题。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立,就是解放思想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展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仍然要解放思想。小平同志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小平同志的话,今天听起来仍然是振聋发聩,发人深思。今天仍然存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东西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不敢讲真话、实话。这与去年12.6政治局会上提倡的“四敢”精神,即“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也是格格不入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也要有坚持真理、捍卫真理、敢讲真话的精神。对一些新提法、新概念,要按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做全面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例如近年来流行的对市场经济某些领域设红绿灯提法的曲解和误读,在民营经济中引起一些疑虑。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势必影响市场预期和信心,影响民营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去年1-11月全国投资增长5.3%,其中民间资本仅增长1.1%。11月当月民间投资下降3.3%,民间投资在总投资中占54.6%,目前信心不足、预期不振的问题值得关注。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运行应当依照法治原则,企业是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因此,设红灯、搞负面清单虽然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做法和制度,但是必须认真做好论证、评估和检查工作,在出台禁止、限制性政策之前要仔细衡量设此红灯会不会对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避免“一令出则一业衰”的情况,给经济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破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出台禁止政策之后,对设红灯的实际结果要进行有效的评估,还应当关注受影响的市场主体有没有获得有效的行政申诉和司法救济渠道,并建立纠错和依法追责的政策和措施。总之,设红灯一定要慎之又慎,依法进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一再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的分散决策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坚持资本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关键,也是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证。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绿灯主要应设置来规范政府行为,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最大程度地避免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最大程度地减少用行政力量来配置资源。有为政府只有建立在有效市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这类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并采取适当的形式向决策部门建言献策,提出我们的意见。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四次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