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热点专题 > 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走势座谈会 > 2013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

陈剑: 市场化、全球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改革的核心

时间:2021-07-24 01:02

      今天所有发言结束,我作为这一阶段的主持人,最后做一个总结。
      今天全天,前后有近20位专家学者做了非常好的发言,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智囊高层的水平。对全部专家学者的发言作一回顾总结,我用“四化”作一个概括,并试图描述中国改革的未来走向。
      第一是市场化。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小平南方谈话,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个人认为,这个决定对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起了重要作用。胡温执政的10年成就巨大,特别是经济增长成就,来之不易。但这10年的缺陷与不足也十分显著。一个方面的不足,就是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没有取得实质进展,甚至还有倒退。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体现的将是制度改革的巨大红利。这里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市场经济基础是什么?我一直认为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国有企业是承担特殊的社会职能,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手段。市场经济的基础我们至今仍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传统的旧有的意识形态至今依然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作用的问题,如何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政府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的边界在哪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很好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包括法治环境,二是为公民提供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在这两个方面中国政府现在都存有重大缺陷,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过渡干预,通过资本与市场的结合,形成了“半市场”、“半计划”的体制。这样一个体制缺陷是严重窒息了市场经济的潜力和效率的发挥。所以中国的进一步改革,也是今天很多专家发言围绕的集中话题,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市场化建设,让它遵循人类文明一般规律,遵循市场经济一般的规则和原则,尊重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等。不能只是中国特殊。政府主导、政府过于强势是有缺陷的。新一届政府目前开局很好,对市场中的定位很清晰,凡是市场能够做到的,政府都应当退出。如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是未来改革的一大关键领域。如果政府职能不转变,发展方式转变也很难突破。所以胡温10年还有一个缺陷,发展方式转变说了10年,几乎没有任何成效,现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目前这种强大的惯性,依然像高速行驶的列车一样,在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轨道上运行。所以,大力推进市场化建设,是中国改革向前迈进的重要突破口。
      第二是全球化或者国际化。大家知道中国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最大的受益国,200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量只有6000亿,2012年达到3.86万亿,占全球外贸进出口总量12%,占全球的1/8,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中国的出口优势是通过廉价的劳动力、粗放式发展获得的,中国制造在全球“倾销”,这个路已经走到了尽头。目前,全球化仍然在高歌猛进,仍然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市场,而中国如何进一步推进全球化的发展,现在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开放,推进开放的深度和开放的广度;二是如何提升中国创造水平。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创造,30多年的发展,人们用简单的四个字作一个概括,“拿来主义”或者“复制模仿”,由于没有多少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面临巨大的挑战,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和专利技术的保护、创新文化培育,如果不大力推进改革,这些方面将受到巨大挑战。
      第三,城镇化。城镇化是本届政府核心的话题。过去10年,这方面的成就巨大,从2002年39.7%提升到2012年的52.6%,每年增长1.3个百分点,这个成就是巨大的。但是,中国的城镇化有很大问题,2.6亿农民工当中,1.6亿是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民工,52.6%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户籍人口城市化。这里最大的问题涉及社会保障和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方面如果没有大的突破,问题也很多。中国的城镇化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这方面如何突破有待进一步观察。中国仍然有15-20%的城市化空间,一般国家的城镇化达到75%才告一段落,中国还有十几年的发展空间,按照这几年1.3%年均增长速度的发展,还有10多年的黄金时间。但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城市化的质量,如何提升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如何消除农民工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不平等,这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涉及到农村土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公民权力的实现等诸多问题。据相关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农民工和户籍城市居民在经济和政治权利方面至少有67项不平等,如何提供一个平等的环境也是中国改革的突破口。
      第四是信息化。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处在工业化中期,2012年中国服务业只占44.6%多,全球服务业平均水平已经达到65%,高收入国家已经达到80%,中国整体的服务业只有44%,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往前推进必须依靠信息化来推进中国工业化。走传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已经很困难了。如何在这方面取得突破,通过新技术发展制造业,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带动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又是一个艰巨的课题。
中国未来改革,我将之归结为“四化”:市场化、全球化、城镇化、信息化,这也是今天诸多专家讨论的内容。归纳的不知道是否准确,但我认为,新一届政府,如果要有所突破,都和这“四化”密切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