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货物贸易总额连续5年全球第一、吸收外资保持全球第二——2021年中国商务发展取得佳绩。在国务院新闻办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中国商务运行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内外协同 以高水平开放破题“三重压力”
“回顾2021年,世纪疫情带来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8.1%,是全球经济复苏最重要的推动力量;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我国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4%,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何青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强调,当前需要关注的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疫情变数下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增强,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分化,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有所加大,2021年第三、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4.9%、4.0%,低于全年增速水平。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三重压力’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现实挑战的深刻认识,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内深化改革背景下对经济稳定发展痛点的凝练概括与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策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如外部国际环境与中国内生发展阶段是“三重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应对和化解也需要内外部的协调合力。其中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抓手,多措并举,可以更有针对性的破题“三重压力”,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的支撑作用在2021年已然显现。”何青告诉记者,首先,外贸在稳定中国经济基本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我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中间产品进口和出口分别增长24.9%和28.6%,对GDP的直接贡献超过20%。依靠中国完备的工业生产链条,外贸企业纾困解难、跨境贸易自由化、自贸区贸易投资便利化、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等政策效果持续释放,中国外贸企业在承接全球新形势下的产品需求的意愿和能力都得到提升,不仅体现在家用电器、医药品等与疫情冲击相关产品,还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中谋得更高的份额,通用机械设备、汽车等产品出口保持较大增幅。同时,进出口结构转型效果明显。中国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等举措强化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来料加工贸易占比持续下降,一般贸易占比超过60%,跨境电商出口大幅增长24.5%;第四届进博会吸引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900多家企业参展,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422项,通过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等进口,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2021年中国消费品进口增长9.9%,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22.8%。
“国际合作为中国经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平稳发展提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受全球供需基本面以及货币宽松的影响,石油、天然气、铜铁、工业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均出现了大幅上涨,并且出现供应紧张。”何青指出,中国积极在G20、金砖国家、一带一路、上合组织等多个国际平台上加强能源合作,推动吸纳和联合新兴经济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保障了中国能源供应和能源价格的稳定,避免了中国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抬升,化解了中国的输入性通胀风险。2021年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50.15%,中国成品油价格仅上涨19.64%,CPI上涨维持在2%以下。同时,面对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分化的背景,中国继续加强双边和区域货币合作,与卡塔尔、柬埔寨等国中央银行签署双边本币合作协议,并再次展期与英国、加拿大、泰国等国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各国人民币结算中心、离岸金融市场为抓手推动区域经贸和投资中的人民币使用。根据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数据,2021年人民币超越日元成为第四大国际支付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配合不断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降低了单一国家经济金融周期性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
“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了中国内生增长动能。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何青告诉记者,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公司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优质企业投资中国,通过“鲶鱼效应”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
稳字当头 创新驱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根据商务部数据,202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长17.1%,占比提升至30.2%。并在新能源、半导体、电子服务和数字经济等众多领域,形成了各国企业同在我国市场进行竞争发展的局面。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1年国外申请人在华发明专利授权11万件,同比增长23.0%。
“这不仅体现了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信心,也表明了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潜力和营商环境的认同。伴随着中国体制制度的完善,国外优质主体的进入,能够激发中国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能力,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增长动能。”张策表示,2021年中国在各个领域积极争取国际标准的构建,争夺未来发展的广阔市场,例如6G、人工智能、数据治理等。国际标准的背后不仅有科技力量的比拼,也有市场化应用的考量,中国在后者上的优势不言而喻,党中央关于对外开放的态度和决心则是坚实保障。
“展望2022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应对‘三重压力’、稳定中国经济基本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还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助力和保障。”何青指出,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高水平对外开放也应“张弛有度”,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张策认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应该明确工作重心,在以下三个方面积极发力:
一是对外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拓展外贸潜力。2021年疫情反复的情况下,中欧班列在拓展“一带一路”沿线贸易潜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应继续完善包括中欧班列在内的海运、空运、陆运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统一货物运输标准,帮助企业解决运力、货箱等问题。顺应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变化,以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运用,支持智慧物流、仓储、数据传输等建设,完善自贸区、保税区、离岸贸易的制度基础。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微外贸主体、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行贸易便利化、内外贸一体化举措。
二是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创新驱动的经济体面临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新发展格局下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客观上需要扩大金融业开放,通过引入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满足不同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市场扩大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相结合,便利人民币资金的双向流动,提升人民币在贸易、金融领域的定价权。金融业高水平开放也要着眼于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不仅要继续推行持牌管理,也要完善监测评估、宏观审慎、基础设施等制度建设,制度和政策也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做好危机时刻工具箱的准备。
三是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提升制度吸引力。国际制度是国家间合作的规范和保障,主动对标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不仅有助于中国在全世界树立开放合作态度,提升世界各国对与中国进行经贸往来的信心,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也能带来声誉加持的作用,提升中国的制度吸引力,吸引更多企业放心地在中国做生意、与中国企业做生意。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合作协定》(RCEP)正式生效,正如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高标准的规则会带来高水平竞争,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提升。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预期转弱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国际主要国家间宏观经济的对比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的信号不仅需要在国内传递,更需要向世界各国传达。
“应利用好国际组织和G20等国际会议,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的包容和韧性;重视国内风险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信号效应,加强经济政策的公开透明和合理解读,及时回应国际市场主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疑惑,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张策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