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1+N”规划政策体系有关情况。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司长罗国三在会上介绍,为科学谋划“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举措,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了《“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形成了以《实施方案》为统领,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湿地保护、塑料污染治理、重要支流系统保护修复等系列专项实施方案为支撑的“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1+N”规划政策体系。目前,已批准印发6个,即将印发7个。
一体推进“四水一岸”保护修复
罗国三首先介绍了《实施方案》的情况。他表示,《实施方案》是支撑指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管总方案,在“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1+N”规划政策体系中居于“1”的地位,已于今年9月印发实施。“《实施方案》全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系统提出了‘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谋划了未来五年事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举措。”罗国三说。
据介绍,《实施方案》突出长江特色。一体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和岸线“四水一岸”保护修复;依托黄金水道,加强多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建设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协同联动发展;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构筑高水平开放新高地。《实施方案》提出了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综合交通、区域协调、对外开放、长江文化等7方面重大任务,同时也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有机衔接,围绕既定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实施方案》将7大重点任务清单化、责任化,设置了10个专栏,谋划了一系列改革事项,提出了一揽子政策举措,布局了一批重大工程。明确每一项重点任务的牵头单位或责任单位,确保任务能落地并取得实质性成效。“《实施方案》描绘了新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十四五’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会同有关方面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推动《实施方案》等规划政策有效有序实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罗国三说。此外,他还介绍了其他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包括《“十四五”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十四五”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十四五”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和《“十四五”乌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罗国三同时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开展7项规划政策文件的制定工作,目前正履行报批程序,将于近期印发实施。
前三季度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占比90.6%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善成表示,城镇污水垃圾污染、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和尾矿库污染是造成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的主要方面,实施“4+1”工程既是长江大保护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治本之策。沿江11省市和有关部门大力推进“4+1”工程,不断完善治理设施,加强运行管理,消除水环境污染隐患,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长江经济带水质显著提升。今年前三季度,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为90.6%,比2016年上升23.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为0.4%,比2016年下降6个百分点。”王善成说。同时,他坦言,沿江11省市污染治理设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城市污水管网混错接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等。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有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推进“4+1”工程,加快补齐污染治理短板弱项。王善成表示,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组织编制了“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4+1”工程实施方案。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方面,将聚焦截污治污,系统排查、下大力气解决雨污管网“混错接”问题,加快“老旧破”污水管网更新改造,提高城镇污水厂处理能力,完善城镇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体系。化工污染治理方面,重点推进化工园区评价认定,建立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两张清单。严格落实依证排污,推动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稳定达标排放。加快化工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智能化改造,通过技术升级减少源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着力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效率,加快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整县制粪肥还田和粪肥检测能力建设。船舶污染治理方面,深入推进船舶污水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建设,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合监管机制。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型、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尾矿库污染治理方面,全面排查复核尾矿库治理情况,完善尾矿库渗滤液和废水收集处理设施、截洪沟等截排水设施,健全尾矿库安全环境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防范化解尾矿库风险隐患。
试点示范破解生态产品“四难”
据了解,2018年12月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支持上海崇明岛、湖北武汉、重庆广阳岛、江西九江、湖南岳阳开展绿色发展示范,支持浙江丽水、江西抚州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对于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提出的“十四五”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还有哪些具体举措?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副司长马强回应,“十四五”时期将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示范,着力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四方面取得新突破,系统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等四方面难题,率先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马强指出,合理度量生态产品的货币价值,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经济价值显现出来,是政府保护补偿和市场化经营开发等价值实现路径的基础和前提,可以有效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将生态产品资源最优化配置、价值最大化实现,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从而破解生态产品“交易难”问题。更好发挥政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对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有力支撑。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并不是包打天下、无所不为,而是在保护补偿、基础投入、体制改革等市场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发挥应有作用,助力市场化经营开发,从而共同破解生态产品“变现难”问题。金融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高效催化剂。通过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以生态资源抵押等方式,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为市场经营开发主体提供资金保障,可以有效破解生态产品“抵押难”问题。“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会同有关方面按照《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要求,加大探索实践力度,确保取得明显成效。”马强说。
交通规划将重点完成六大任务
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周小棋介绍,《“十四五”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是长江经济带发展“1+N”政策规划体系“N”中首个印发的配套政策。主要包括6方面建设任务。一是提升交通网络通达能力。畅通长江干线航道,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完善区域铁路网布局,加快建设沿江高速铁路,形成与黄金水道功能互补、衔接顺畅的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完善区域公路网布局;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成渝世界级机场群、长江中游机场群建设;加快油气主干管网建设,缓解长江大动脉运输压力。二是提高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推进长三角地区交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四网融合”,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小时~2小时快速通达。三是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运输体系。发挥长江经济带东西双向、陆海统筹的区位优势,做强向东开放通道、做实向西开放通道、做大向南开放通道、做优内陆开放通道、推进长江通关便利化,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运输体系。四是推动综合交通枢纽高效链接。统筹考虑区域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国土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需求,优化枢纽功能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衔接顺畅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网络。五是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提升旅客联程联运水平。六是推进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全生命周期,全面提升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与其他交通规划相比,本次印发的交通规划主要突出了长江轴带引领、多式联运发展、对外通道建设、枢纽高效衔接、交通绿色发展等特点。”周小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