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聚焦改革 > 全局改革

刘万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靠深化改革

时间:2021-07-24 0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了战略部署和基本要求,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些论述既阐明了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意义,也强调了深化改革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积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以改革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深化改革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就需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要着力加强产权保护。以公平为核心原则,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要加强对各类产权的司法保护,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权行为。要围绕增强微观市场活力,完善股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的制度,形成产权权能当中所有、占有、处分等产权的制度安排,尽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激励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要打破制度、政策、区域、所有制、城乡等限制,使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挥市场机制有效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从而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三去一降一补”,持续推进钢铁、水泥、煤炭等去产能工作,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完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质量水平,培育更多知名品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的职责范围和运行机制,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全面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试点,加快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持续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健全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机制。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的原则,开展市场化选聘经理层、职业经理人和薪酬差异化改革试点,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灵活的市场机制,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增强国有资本流动性,提升国有资本的效率,提高国有资本的竞争力,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特别是投资到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项目。突出抓好工业和技改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发展服务业投资,以精准有效投资催生优质供给,以高端高质项目引领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创新金融服务。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通通往实体经济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双重通道,建立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机制,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存量资产的配置效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防范发生金融风险。

    二、围绕推进创新发展深化改革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的落实力度。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大市场主体科技投入,改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偏弱,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的状况。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评价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成果处置、编制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分配、设备采购、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收益分配、转移转化评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加强对企业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我们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通过改革促进创新,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动力支撑。加快创新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积极开展军民协同创新,加强军民融合金融政策支撑,完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使用体系。在军转民方面,要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推动军工技术转化应用,支持军转民产业化项目落地,开展军工技术成果转化试点,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在“民参军”方面,打破相关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装备市场准入改革,建立完善军方和民企的信息沟通机制。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拓宽交流合作渠道,拓宽合作领域和范围,提高“参军”技术含量。创新“民参军”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优惠税收政策的落实机制。

    三、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改革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夯实“三农”这个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与农村的农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的高效组合。推进三权分置改革。明确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要按时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突出抓好清产核资、科学界定成员身份、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推进集体资源性资产股份合作、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等关键环节。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更加注重支持结构调整、资源环境保护和科技研发等,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小农户提供现代农业技术、经济服务,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强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普惠服务水平。扩大农业保险的品种覆盖范围,对于风险高、赔付率高且保险主体不愿意提供保险服务,但农业发展又很需要的农产品保险业务,政府应该合理提供补贴,以更好激励农民投保、保险公司承保,强化对农民因不可预见等外力因素导致的生产经营风险补偿。

    四、围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改革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全国来看,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从京津冀来看,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创新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体制机制,创新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在有序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进程中实现区域良性互动。要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的体制机制,发挥雄安新区对冀中南乃至整个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京津冀区域乃至环渤海区域的协同协调共同发展。从河北省来看,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均等化,打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共同繁荣。

    五、围绕推进绿色发展深化改革

    推进绿色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要构建包含生产、生活、技术、融资等在内的绿色发展系统。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持续用力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排污前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要创新绿色资产定价机制,形成绿色资产市场价值,增强绿色发展项目和企业的融资能力。建立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价值升值和绿色金融服务之间良性循环的互促互利关系。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改革生态环境监察体制,设立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

    六、围绕提高开放质量和水平深化改革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开放发展”的经济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领域,鼓励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实行以备案制为主导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深化技术和产能国际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新样板,支持高铁、核电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合作,带动相关装备制造等商品出口。支持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产业、园区、研发基地和营销网络,加快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建设。鼓励具有实力的加工贸易企业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延伸产业链,培育货物贸易新的增长点、外贸新兴业态和外贸自主品牌。要落实和完善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外贸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七、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共享发展”的经济体系。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一是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促进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劳动力流动,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二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四是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五是建立扶贫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瞄准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六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七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八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八、围绕优化市场主体的发展环境深化改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更大力度简政放权,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审批流程再造,加强部门衔接协同,切实提高服务实效。今后,凡是市场机制可以有效调节的事项以及社会组织可以替代的事项,凡是公民法人在法律范围内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原则上都不应设立行政许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要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为重点,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形成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与做法。完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依规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密切同民营企业的沟通联系,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与民营企业共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破“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等限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引导民营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民营企业的活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要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鼓励企业家开拓创新,干事担当把企业搞好。

    (来源:“凤凰新闻”微信公众号;2018年2月7日;本文发表于《金融理论探索》2018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