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改革资料库 > 改革历史

以评估模型优化实现改革评估科学化

时间:2021-07-24 00:59

为了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各领域改革的全面评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科学方法论。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也强调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对改革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为了打造科学、权威、可操作的第三方改革评估模型,为地方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提供第三方评估服务,“改革第三方评估课题组”在吸纳借鉴各地改革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评估方案(以下简称“改革评估方案”)。 
    “改革评估方案”汇聚传统社会调查和大数据的优势。体现在具体方法上,就是针对改革的直接利益相关者通过传统问卷调查的方法,从而对可以感知的问题进行有效测量;对于综合类、技术含量较高的改革问题,如指标体系的权重、难度系数等,则发挥专家的优势,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同时,借助大数据趋势化、样本数据精确化的优势,通过政府系统并行数据、网络情绪数据、网络舆情数据,能够对改革方案、改革推进、改革效果问题进行动态监测、精准定位,从而实现对改革全过程的科学评估,并为深入推进改革提供针对性咨询建议。“改革评估方案”也是有效应对传统改革评估中信息不对称、利益关联、角色扮演、评估成本等难题的方式,确保改革评估能够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通过大数据的关联性和样本精确性来解决上述难题。
    “改革评估方案”坚持群众满意度作为根本导向。“改革评估方案”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立足问题导向,以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目标。所谓的价值追求就是以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为导向,注重改革成效的评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这是我们改革评估的根本遵循;所谓的问题导向就是坚持以公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风险和挑战为导向,改革不仅要回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还要有效回应公众的诉求;所谓的群众满意度就是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坚持公平正义、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
    “改革评估方案”坚持全过程、差异化评估。改革评估方案吸收借鉴国内外政策评估的经验,坚持前置评估,事后评估并重,实现全过程评估,即改革方案、改革实施、改革效果评估,其中尤其突出改革效果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改革评估,改革评估方案分别进行不同形式的指标构建。除了对地方政府综合改革的测评外,针对涉及多部门的改革,特别是存在牵头部门、配合部门的改革,“改革评估方案”还提出了改革配合度的评估,从而调动牵头部门、参与部门双方的积极性,防止相互推诿的问题发生。
    “改革评估方案”关注前置评估,强调科学方案的重要性。改革方案评估是一种前置评估,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案评估能够对改革方案进行把关,防止政策失误、提高执行效率。“改革评估方案”主要关注回应性、社会知晓度和风险控制。回应性即改革方案是否体现了公众的参与,是否有效回应了公众的诉求,是否符合法律、政策的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无论是基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如果说改革方案的宣传是衡量政府工作推进的方式之一,那么相关群体的知晓程度则是从结果层面评估改革方案影响力的方式,也是更高的要求;是否对改革的风险和社会影响进行预评估,并针对可能风险提出了解决方案,也是一项完善的改革方案不可或缺的内容。
    “改革评估方案”突出改革保障机制,主张建立畅通的推进机制。畅通的改革推挤机制、落实机制,是完成改革目标的组织保障。“改革评估方案”主要通过组织建设、执行的社会知晓度、组织体系建设、沟通渠道等方面进行评估。改革目标的实现,推进机制和组织体系必不可少,只有组织体系完善,沟通渠道顺畅,才可能促进改革的顺利推进;改革实施同样有一个传播和知晓的问题,改革实施机制是否得到有效传播,改革直接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的知晓度如何,也是衡量改革实施的方式之一。改革的目标群体对改革实施有了一定程度的知晓,不仅是改革实施成效的体现,也是持续推进改革的保障。
    “改革评估方案”坚持结果导向,将改革成效置于核心位置。改革效果评估可谓是改革评估的重中之重,是评估的根本指引,也是通过动态循环评估进而完善改革的重要方式。“改革评估方案”课题组认为,改革直接利益相关者的感知、获得感是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评价改革成效的重要内容。而间接利益相关者对于改革也会有一个的感受,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感知,也是较为宽泛意义上的改革效果衡量方式,其结果会体现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和对改革的信心。只有改革切实回应群众诉求,增强了目标人群的获得感,提升了社会公众对于改革成果的感知,才能够增加群众对政府的信心和改革的信心,能够有效促进政府公信力和深化改革的群众凝聚力建设。
    “改革评估方案”吸收各地经验,实现全方位优化。相比较目前各地的改革评估方案,“改革评估方案”实现了全方位的优化。首先是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参与评价的主体除了通常的党员干部、市场主体、专家学者、人民群众之外,还增加了专业代表,包括“两代表一委员”、NGO组织代表、媒体代表、网络大V等群体代表,同时还增加了直接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以及参与改革的深改办人员等群体。更为多元的主体,不仅符合社会群体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且有效体现了改革的公众参与,能够对改革进行更精准的评估;其次,基于大数据和传统社会调查数据的多元数据融合,实现了对改革方案、改革推进和改革效果的动态监测和精准定位,无论是问题发现、还是完善建议,都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此外,通过大数据,除了增加评估结果的可视化、动态展示,还能够筛选出各地改革的先进经验,有利于政府机构在理清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经验进行改革的完善。

    (冯楚军 南储鑫)

    (文章发表在《改革内参》2016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