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仍要继续坚定改革,一定要往前走,一定不能停止,甚至倒退。”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对搜狐财经和经济杂志说。
樊纲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实现经济转轨与发展,是因为利用了三个相对优势:一是比较优势,二是后发优势,三是本土优势。但他也强调,“后发”本身是劣势,后发优势只是意味着找到相对优势并加以利用。
樊纲说,中国经济最大的奇迹并非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而是未出现危机。所有危机都是由泡沫失控导致的,而中国政府对经济过热始终保持警惕感,很好地控制了泡沫。
他强调,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世界其他穷国极富启发意义。一方面,政府可以有效地助力市场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政府管理的度却也很难把握。“现在我们做得有点过,天天补贴这个,扶持那个,反倒坏了事。”他说。
樊纲强调,当前中国经济改革要勇于打破既得利益。在经济追赶阶段,中国经济的试错成本很低,但目前中国经济亟需转型为创新型发展,试错成本随之增加,因而需要通过改革形成好的创新体制、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等,以保障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这个体系的形成还需要时间和努力。”樊纲总结道。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政府在该过程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樊纲:改革的阻力是既得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渐进式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最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由下面的力量进行创造,然后政府总结概括,并在全国推广。
在本轮的开放中,政府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去年以来的金融开放进程,必须由政府来推动。但是,阻力很多时候也往往来自于政府。有时候需要由外力来打破这方面的阻力。
改革需要有打破既得利益的魄力。当前中国仍要继续坚定改革,一定要往前走,一定不能停止,甚至倒退。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有何特点?
樊纲:渐进式改革本身是一个渐进展开的过程,但渐进式改革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
民营经济占我国GDP的比例曾达到70%以上,现在则降到60%左右。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们对国有企业采取了相应的刺激手段。随着国企效率的提高,近两年国有企业在一些竞争性领域中有所扩张。这是值得注意的。
我们需要不断创造各种条件发展民营经济。过去20年来,我们做了一个市场化指数,分析了各省市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发展速度。但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很多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中国可以从改革开放中获得哪些制度经验?
樊纲:如果要得出结论,需要研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经过了200多年的演变,也不再是早年的原始状态了。当前世界的市场经济,已增加了四项内容:
第一是法治。这不是指基本的法制概念,而是有越来越多的外部性。比如,污染治理、食品健康等方面,由很多的外部法制来规定利益的分配。
第二是社保。当前的市场经济已经不可能缺少社保了。如果市场经济没有社会保障,贫富差距会不断扩大,这样的市场经济是维持不下去的。
第三是监管。各行业的安全和生产标准需要监管。西方早年没有监管,也是后来才慢慢引进的。
第四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在落后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经济最大的奇迹不是高速增长,而是中国没有出现危机。世界上所有危机的出现,都是由大的泡沫所引起的失控导致的。中国政府对经济过热很有警惕感,只有把泡沫控制住,才不会产生大的危机。
在教育、医疗、科研等公共建设方面,我们需要政府的助力。但是政府管理的度很难把握。现在我们做得有点过,天天补贴这个,扶持那个,反倒坏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