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详情
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刘鹤主持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会议明确,紧盯重点问题攻坚克难,力争到年底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今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具体如何落实,会议明确要把握好“一个抓手、四个切口”。
“一个抓手”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
“四个切口”,一是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活力,形成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二是狠抓创新,强化创新激励,在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支柱带动作用;三是化解风险,突出主责主业,压减企业管理层级,压实监管和股东责任;四是规范核算,在实行公益性业务分类核算、分类考核上取得重要成果,加快建立和完善国有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
建立“军令状”制度
对于过去一年国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会议这样总结:“去年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和广大国有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实施,重点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国有企业在过去一年中发挥了抗击疫情的先锋作用、复工复产的支柱作用、科技创新的突破作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基础作用。”
1月27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奋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实现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1%,利润总额达上年同期95.5%,经济运行回稳向好趋势不断巩固。同时,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4.1%,国有企业税后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14.2%。
会议明确: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部署,要紧盯重点问题攻坚克难,力争到年底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
此前,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在1月1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力争到2021年底完成三年总体改革任务的70%以上。多次提及“70%以上”这一目标,体现了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第二个年头推进改革落地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此次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会议还强调,要层层压实责任,建立“军令状”制度,落实到人。要明确节点任务,量化考核,按时完成。
原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分析,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第二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把三年行动确定的各项国企改革任务尽快落实到位,十分重要,十分紧迫。
提高效率强化激励
聚焦治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关键环节动真碰硬、精准发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打开新空间,是提升企业活力和效率的关键环节。
近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双百企业”和“科改示范企业”超额利润分享机制操作指引》明确,鼓励商业一类“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以价值创造为导向,聚焦关键岗位核心人才,参考操作指引,建立超额利润分享机制。
国资委表示,操作指引的出台,进一步丰富了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的“政策包”和“工具箱”,有利于指导推动国有企业强化正向激励、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有利于鼓励引导国有企业通过做大“蛋糕”、创造增量价值,完善内部分配、实现有效激励,有利于将激励资源向企业关键岗位、核心人才,特别是科技研发人员倾斜,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企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国资委今年将抓住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在经营业绩考核、资本金支持、分配激励等方面加强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为了鼓励创新,今年央企考核机制上将有重大变化。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资委将把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突破列入央企业绩考核范围,把央企的科研投入视同利润进行考核;对重大项目、创新项目、创新团队给予工资总额单列。
近日密集召开的各大央企年度工作会议在今年的重点任务中都提到了科技创新。比如国家能源集团“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之一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增加研发投入强度,攻克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智慧企业建设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防范化解风险
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再次提到了化解风险。
而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也特别提到了风险防范。国资委将推动中央企业重点防范债务、投资、金融以及境外项目等领域的风险,强化底线思维,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彭华岗表示,关于中央企业的债务风险,各方面都非常关注。最近,国资委也专门组织对中央企业的债务风险、债券风险进行了全面排查。从目前排查的情况来看,目前中央企业的信用评级情况还是良好的,资本市场认可度比较高,债券规模总体合理,资金接续是安全可靠,风险基本上是可控在控。
去年11月以来,地方国企债券违约事件频发,债券市场的“国企信仰”被打破。彭华岗强调,下一步,将在巩固三年降杠杆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由降杠杆向稳杠杆转变,确保大多数企业负债率保持稳定,高负债子企业负债率尽快回归合理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债务风险的底线。
“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国资委债务风险管控的指导,推动各地方国资委建立债券风险防控、日常监测、重大风险报告等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地方国有企业的债务风险防控能力。”彭华岗说。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此前对第一财经表示,从监管的角度看,还要切实加强国有企业负债管理,避免国有企业过度举债;动态跟踪了解国有企业负债情况,对可能或已经触及负债红线的国有企业做好重点监管;做好企业偿债能力评估,及时对问题企业进行预警。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扫码关注我们